一、什么是心力衰竭?心脏的“泵血能力”下降了
要理解心衰的信号,首先需要了解心脏的基本功能。心脏就像一个“永不停止的泵”,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满足器官和组织的氧气与营养需求。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泵血能力(医学上称为“心功能”)会根据身体需求灵活调整——比如运动时泵血量增加,休息时减少。
当各种原因(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受损,泵血能力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时,就会发生心力衰竭。简单来说,心衰不是“心脏停止工作”,而是“心脏工作效率下降”:要么是心肌收缩力减弱,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出(称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要么是心脏舒张功能减退,不能充分接收回流的血液(称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
随着病情进展,身体会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比如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暂时维持血液供应,但这些机制长期作用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心衰的早期信号,正是身体在代偿阶段发出的“预警”,若能及时捕捉,就能在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前采取干预措施。
二、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这些“不起眼”的症状要警惕
心衰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衰老”“体质差”或“其他小毛病”,从而延误诊治。以下这些信号需要高度警惕:
1.活动后气短:从“能爬5楼”到“走100米就喘”
气短是心衰最常见的早期信号,特点是“进行性加重”——开始时可能只是剧烈运动后气短,逐渐发展为快走、爬楼梯时气短,最后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这种气短与普通疲劳的区别在于:心衰引起的气短常伴随“胸部发闷、有压迫感”,且休息数分钟后缓解不明显;而普通疲劳在休息后很快恢复。
更具特征性的是“劳力性呼吸困难”:比如以前能轻松爬5层楼梯,现在爬2层就必须停下来喘气;以前能步行1公里,现在走100米就需要休息。这是因为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活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但心脏无法相应增加供血,导致全身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频率。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枕头不够高”背后的隐患
很多心衰患者会出现“夜间睡觉时突然憋醒”的情况,感觉胸口发紧、呼吸困难,必须坐起来或下床走动几分钟才能缓解,医学上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下肢血液回流到心脏),而心脏无法及时将血液泵出,导致肺部淤血加重,影响气体交换。
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患者会不自觉地垫高枕头——从一个枕头增加到两个,甚至半靠在床头睡觉,这种“高枕卧位”是心衰的典型表现。与普通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不同,心衰引起的夜间憋醒通常没有明显鼾声,而是以“突然坐起、大口喘气”为特征。
3.下肢水肿:按压脚踝出现“凹陷”
心衰导致的水肿多从下肢开始,尤其是脚踝和小腿部位,特点是“对称性、凹陷性”——用手指按压脚踝或胫骨前(小腿前方),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凹陷,且回弹缓慢(超过2秒)。这种水肿通常在傍晚或夜间加重,早晨起床后减轻,因为白天站立、行走时,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而心脏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回,导致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
与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晨起眼睑水肿明显)不同,心衰水肿多从下肢开始;与静脉血栓引起的水肿(单侧、伴疼痛)不同,心衰水肿多为双侧对称,且疼痛不明显。如果发现鞋子突然变紧、袜子勒出深深的痕迹,或按压脚踝出现凹陷,需警惕心衰可能。
4.莫名的乏力与疲劳:“休息也缓解不了的累”
心衰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做什么都没力气”,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这是因为心脏泵血不足,全身组织器官(包括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导致能量生成减少。这种疲劳与普通的“累”不同:它不是针对某一部位(如腰酸背痛),而是全身性的,甚至连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都觉得费力。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运动耐力下降”:以前能轻松完成的家务(如拖地、买菜),现在做一会儿就必须停下来休息,且恢复时间越来越长。这种症状容易被忽视,尤其是老年人,常被归咎于“年纪大了、体质差”,但实际上可能是心衰的早期表现。
5.其他隐蔽信号:食欲差、咳嗽、心率加快
-食欲减退、腹胀:心衰时,胃肠道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胃肠道淤血,影响消化功能,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进食后腹胀,甚至恶心、呕吐。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病”,但心衰引起的腹胀多伴随下肢水肿,且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胀感”。
-干咳或咳白色泡沫痰:肺部淤血时,支气管黏膜受到刺激,会出现持续性干咳,尤其在夜间或活动后加重,有时会咳出少量白色泡沫痰,严重时痰中带血丝(肺泡毛细血管破裂所致)。这种咳嗽用普通止咳药效果不佳,且与体位相关(平卧时加重,坐起后减轻)。
-心率加快:为了弥补泵血能力的不足,心脏会通过加快心率来维持供血,因此心衰早期常出现“静息心率升高”——平时心率60-70次/分钟,现在升至80-90次/分钟,且稍微活动就超过100次/分钟。如果发现心率莫名加快,且休息后也难以恢复正常,需及时检查。
三、哪些人是心衰的高危人群?需要主动筛查
心衰的发生往往有明确的“基础病因”,以下人群属于高危群体,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定期筛查:
-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发生过心肌梗死的人,心肌因缺血坏死导致收缩力下降,约20%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在1年内出现心衰。
-高血压患者: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肥厚、心功能下降,约30%的高血压患者最终会发展为心衰。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功能,糖尿病患者心衰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心脏瓣膜病患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会导致心脏结构异常,增加心衰风险。
-心肌病或心律失常患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直接影响心肌功能;房颤等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效率下降,诱发心衰。
-有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酗酒、肥胖(BMI≥28)、缺乏运动,或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心衰风险显著升高。
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简单易行:每年做一次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尤其是“射血分数”)和BNP(B型脑钠肽,心衰的敏感指标)检测。BNP水平升高(超过100pg/ml)提示心功能受损,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进一步检查;心脏超声发现射血分数降低(<50%),或心室舒张功能减退,需及时干预。
四、发现早期信号后,如何科学应对?
一旦出现上述早期信号,或筛查发现心功能异常,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防止病情进展:
1.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与病因
心衰的诊断需要结合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医生会通过以下检查明确诊断:
-心脏超声:最关键的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心室大小、心肌厚度及射血分数,区分射血分数降低或保留的心衰。
-BNP或NT-proBNP检测:心衰时,心室肌细胞会释放这些激素,水平越高提示心衰越严重,且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心电图、胸片: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基础问题;胸片可显示肺部淤血(心衰典型表现为“肺门影增大、肺纹理增粗”)。
-其他检查:如冠脉造影(排查冠心病)、血压监测(评估高血压控制情况)等,以明确病因。
明确诊断后,医生会针对病因治疗——比如冠心病患者需改善心肌供血(放支架或搭桥),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瓣膜病患者可能需要修复或置换瓣膜。病因控制是延缓心衰进展的基础。
2.规范用药:这些药物能保护心脏
心衰的药物治疗有明确的“黄金方案”,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能减少体内多余的水分,缓解水肿和肺部淤血,减轻心脏负担。但需注意监测电解质(避免低钾),并遵医嘱调整剂量(根据水肿程度增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依那普利、缬沙坦,能改善心室重构,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衰恶化风险。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长期服用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适用于中重度心衰患者,可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预后。
-新型药物:如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如达格列净),能进一步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适合特定患者。
用药期间需定期复诊(初期每2-4周一次,病情稳定后每3个月一次),根据症状、血压、心率、肾功能等调整方案。
3.生活方式调整:“减负”是核心原则
心衰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核心是“减轻心脏负担”,具体包括:
-控制液体摄入:过多饮水会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轻度心衰患者每天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约7-8杯),中重度心衰患者需更严格(遵医嘱,可能<1000ml);避免喝浓茶、咖啡,以免加重心悸。
-严格限盐: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避免咸菜、腌肉、酱菜等高盐食物,烹饪时少用酱油、味精(含钠高)。
-适度运动:急性期需休息,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散步、太极拳),以“不感到疲劳、不诱发气短”为原则,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运动能改善心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管理体重: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空腹排便后)称重,若1-2天内体重增加超过2公斤,提示体内液体潴留,需及时增加利尿剂剂量(遵医嘱)。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心肌缺血;酗酒会直接损害心肌,必须严格禁止。
-避免诱因: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突然停用降压药等,都是心衰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需尽量避免。感冒后及时治疗,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减少感染风险。
结语
心力衰竭虽然严重,但并非“绝症”,早期识别信号、及时干预,能显著延缓病情进展,甚至恢复部分心功能。记住:活动后气短、夜间憋醒、下肢水肿、莫名疲劳,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尤其是高危人群,更不能掉以轻心。
心衰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生密切配合——规范用药、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别让“小不适”拖成“大问题”,读懂心脏的信号,就是守护生命的防线。
(李晓利 河南省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