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真实案例:早癌的“生死时速”
42岁的李先生因“偶尔胃胀”到消化内科就诊,医生建议其进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其胃部存在一处0.5厘米的黏膜发白区,经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随后,医生采用胃镜下的黏膜剥离术(ESD)一次性切除病灶,李先生1周后顺利出院。他感慨:“多亏胃镜抓到了‘少年犯’,再晚半年可能就是‘中年恶魔’了。”据相关研究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经过及时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在消化内科,胃镜常被患者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它名声在外,陌生的是它究竟怎么工作。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这位“头号侦探”,一起揭开胃部健康的神秘面纱。
二、你了解胃镜吗?
胃镜是一根直径约9毫米、长度约1米的黑色软管,前端装有高清摄像头、微型灯泡和冲水喷头,尾端连接着电脑。它的高清摄像头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内镜图像,微型灯泡发出的光线可照亮胃部腔道,冲水喷头则可用于冲洗胃腔,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病变部位。它像一条灵活的“电子蛇”,在医生手中进退自如,还能360°旋转。更厉害的是,它自带“武器库”:遇到可疑病灶,可立即伸出活检钳“咬”下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遇到出血点,可喷药或电凝止血;遇到小息肉,可直接用圈套器切除。
三、胃镜检查是什么样的呢?
检查前,护士会递给你一小瓶“麻药可乐”(咽部麻醉剂),喝下去后喉咙会像被冰块冻住一样,随后,患者侧身躺下,医生将胃镜从口腔插入,依次检查四个关键区域:
1. 咽喉部:作为内镜进入的起始通道,医生会认真观察咽喉部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提示炎症)、溃疡、异物,以及异常新生物(如息肉或肿瘤),同时确认会厌、梨状窝等结构是否正常,确保进镜过程顺利。
2. 食管:它上接咽喉部,下连胃的贲门,全长约25-30cm。检查时从食管入口开始,依次观察颈段、胸段(上、中、下三段)及腹段黏膜,医生会重点关注: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有无息肉、黏膜下隆起或菜花样肿块(警惕食管癌);肝硬化患者有无食管静脉曲张(呈蓝色或紫色蚯蚓状隆起);同时查看管腔是否存在狭窄、扩张或异物。
3. 胃:按解剖结构依次检查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及幽门。医生会360°环视,寻找溃疡、息肉、早癌等“犯罪分子”。胃体的病变可能包括胃溃疡,其典型表现为胃黏膜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胃息肉则多为黏膜隆起,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大小不一;早期胃癌病变多局限在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形态多样,可表现为隆起型、平坦型或凹陷型。
4. 十二指肠球部:幽门之后的第一站,它呈球形,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高发部位。医生会重点观察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炎症)、糜烂、溃疡(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伴白苔及周围充血),以及是否存在瘢痕导致的球部变形。整个过程约5 - 10分钟,摄像头实时将画面传到屏幕。
四、为什么有人怕胃镜?——这里有三大误会
误会1:“管子会戳穿胃!”
真相:胃镜前端柔软,遇到阻力会自动弯曲,且全程有充气撑开胃壁,穿孔概率极低。据文献报道,胃镜检查导致胃穿孔的发生率仅为0.001% - 0.003%,远低于其他一些侵入性检查或治疗手段。
误会2:“不打麻药会疼死!”
真相:最难受的是“恶心反射”,而非疼痛。现在无痛胃镜已经普及,麻醉师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处于睡眠状态,就大大避免了恶心反射带来的不适,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
误会3:“活检会挖空胃!”
真相:钳取的组织样本直径约 0.2-0.3厘米,体积非常小,类似针尖或米粒大小。每次活检通常取1-4块组织(根据病变范围和诊断需求调整),总取材量极少,不会对正常黏膜造成明显损伤,而且消化道黏膜修复能力强,小范围、浅深度的取材可快速愈合(通常1-3天)。
五、哪些人必须“请侦探”?
1. 40岁以上首次体检者(胃癌筛查黄金年龄)。40岁以上人群是胃癌的高发年龄段,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对于40岁以上首次进行体检的人群,建议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部病变,尤其是早期胃癌,提高胃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2. 有明显消化道症状但原因不明者,如长期“胃痛、反酸、烧心”三连击的人。胃痛、反酸、烧心是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对于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且原因不明的患者,胃镜检查是明确病因的重要手段。
3. 家族有胃癌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胃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胃癌患者的人群,其患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患胃癌的风险也较普通人群增加。
4. 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者。不明原因的贫血和体重下降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癌、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也可能导致这些症状。
5. 疑有上消化道肿瘤,但X线胃肠钡餐造影不能确诊者。X线胃肠钡餐造影是一种传统的消化道检查方法,但对于一些早期肿瘤病变或微小病变,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采取胃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6. 拟行内镜下治疗者,如消化道息肉切除、取异物、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等,胃镜检查是重要的工具。
六、检查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检查前注意事项
• 禁食6 - 8小时,胃排空延迟者应延长禁食时间。禁食的目的是让胃腔内保持空虚状态,避免食物残渣干扰胃镜检查的视野,影响病变的观察和诊断。
• 检查前5 - 10分钟口服咽部麻醉药及消泡剂,取下假牙、眼镜、首饰,穿宽松衣服。咽部麻醉药可减轻胃镜插入时引起的恶心反射,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消泡剂可减少胃腔内的泡沫,使视野更清晰。
(2)检查后注意事项
• 检查结束后因咽喉部麻醉作用尚未消退,不要吞咽唾液,以免呛咳。麻醉作用消失后,可先少量饮水,无呛咳方可进食,当天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
• 若取活检,应禁食4小时,进食温凉饮食。
• 检查后少数病人会出现咽痛、咽喉部异物感,不要用力咳嗽,以免损伤咽喉部黏膜。
七、小结
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能精准发现炎症、溃疡、息肉、癌前病变甚至早期肿瘤等问题,重视消化道健康,科学看待内镜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的“消化防线”。
(杨嫚 河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