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 B12 缺乏,导致细胞 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类大细胞性贫血。在临床诊疗中,是否需要输血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疾病特点、输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治疗原则等方面,详细探讨巨幼细胞性贫血与输血的关系。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
叶酸和维生素 B12 是细胞 DNA 合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酶。当机体缺乏这两种物质时,骨髓中幼红细胞的 DNA 合成会出现障碍,导致细胞核发育迟缓,而细胞质的发育不受影响,从而形成形态上体积较大、核质发育不平衡的巨幼红细胞。这些巨幼红细胞在骨髓内易被破坏,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红细胞寿命也缩短,最终引发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多样,除了一般贫血常见的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症状外,还具有其特异性表现。维生素 B12 缺乏时,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感觉异常、行走不稳、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等,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截瘫。叶酸缺乏则可能伴有舌炎、口角炎、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缺乏还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输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中的地位
输血是临床治疗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输血并非首选治疗方法,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考虑使用。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根本治疗是补充缺乏的叶酸或维生素 B12。一旦明确诊断,及时给予相应的补充治疗后,患者的造血功能可迅速恢复。一般来说,补充叶酸或维生素 B12 后 1-2 天,骨髓内的巨幼红细胞就会开始转变为正常的幼红细胞,3-5 天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2 周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神经系统症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因此,对于大多数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病因治疗和营养补充即可有效纠正贫血,无需输血。
然而,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输血治疗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严重贫血导致明显的组织缺氧症状,如呼吸困难、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此时,输血可以迅速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缓解组织缺氧,挽救患者生命。
· 患者因贫血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且药物治疗短期内难以起效,输血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
· 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如严重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等,贫血进一步加重了机体的负担,影响了原发病的治疗和恢复,此时也需要考虑输血。
输血的注意事项
即使在需要输血的情况下,也应严格掌握输血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首先,输血前应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避免发生溶血反应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其次,应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和临床症状,合理确定输血量和输血速度。一般来说,每次输血量不宜过多,以 200-400ml 为宜,输血速度应缓慢,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避免因血容量突然增加而加重心脏负担。
另外,输血只是一种对症治疗手段,不能替代病因治疗。在输血的同时,仍需积极补充叶酸或维生素 B12,并针对引起缺乏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改善饮食结构、治疗胃肠道疾病等,以防止贫血复发。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应以去除病因、补充缺乏的叶酸或维生素 B12 为核心。
对于叶酸缺乏者,可口服叶酸片,每次 5-10mg,每日 3 次。胃肠道吸收不良者,也可肌内注射四氢叶酸钙。对于维生素 B12 缺乏者,一般采用肌内注射维生素 B12 的方式,每次 100μg,每日 1 次,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之后,根据病因确定维持治疗的剂量和频率。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治疗时间应适当延长,以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总结
综上所述,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 / B12 缺乏)患者是否需要输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大多数患者通过及时补充叶酸或维生素 B12 等病因治疗,即可有效纠正贫血,无需输血。只有在出现严重贫血导致明显组织缺氧、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等情况下,才考虑输血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同时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患者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改善饮食结构,定期复查,促进疾病的康复。
(曹海燕 太康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