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是评估血液成分异常的重要工具,当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显著异常时,可能需输注成分血以纠正病理状态。以下是临床常见的输注指征及决策要点。
一、红细胞输注指征
红细胞输注主要用于改善组织缺氧,其阈值需结合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及失血速度综合判断。
1. 急性失血
失血量>30%血容量(约1500ml) :伴随休克(如心率>120次/分、收缩压<90mmHg)时需紧急输注红细胞。
失血量20%-30% :若出现组织灌注不足(如乳酸升高、意识模糊),即使血红蛋白(Hb)未降至临界值也需输注。
外科手术中 :Hb<70g/L或红细胞压积(Hct)<30%时建议输注,但需结合出血速度调整。
2. 慢性贫血
无心血管疾病患者 :Hb<60g/L且伴乏力、气促等缺氧症状时需输注。
合并心肺疾病(如心衰、冠心病)或高龄患者 :Hb<80g/L即需考虑,因其代偿能力较差。
特殊贫血类型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Hb<40g/L或溶血危象时输注(需配合免疫抑制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根据症状及输血依赖程度个体化决策。
3. 其他情况
放化疗后骨髓抑制 :Hb<60g/L且骨髓恢复延迟时需支持治疗。
早产儿贫血 :需结合胎龄、体重及临床缺氧表现评估。
二、血小板输注指征
血小板输注旨在预防或控制出血,需关注计数、功能及出血风险。
1. 预防性输注
无出血倾向患者 :
血小板<10×10⁹/L时需输注,以降低自发性出血(如颅内出血)风险。
合并发热、感染或凝血障碍时,阈值可放宽至<20×10⁹/L。
侵入性操作或手术前 :
一般手术需提升至≥50×10⁹/L;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需≥100×10⁹/L。
2. 治疗性输注
活动性出血 :血小板<50×10⁹/L时需紧急输注,尤其是消化道、颅内或术后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若血小板<50×10⁹/L且伴出血,需联合凝血因子补充。
3. 特殊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障) :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血小板<20×10⁹/L时需定期输注。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仅限危及生命的出血(如颅内出血),因输注后可能被抗体破坏。
三、其他成分血的输注条件
1. 新鲜冰冻血浆(FFP)
凝血功能异常 :INR>2.0或APTT延长1.5倍以上伴活动性出血。
大量输血后 :输注红细胞≥4单位且持续出血时,按1:1或1:2比例补充FFP。
2. 冷沉淀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1.5g/L伴出血或需急诊手术时使用。
血管性血友病(vWD) :缺乏特异性药物时可输注冷沉淀补充凝血因子。
四、输注注意事项
动态监测 :
红细胞输注后24-48小时复查Hb;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评估计数回升及出血改善情况。
个体化原则 :
避免机械性套用阈值,需结合患者心肺功能、组织氧合及出血风险综合评估。
特殊人群 :
孕妇、儿童及肝病患者需调整输注策略,如肝硬化患者可能需更高血小板阈值。
输血并发症 :
警惕过敏、溶血反应及循环超负荷,尤其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输注速度。
总结
成分血输注的核心目标是纠正携氧不足或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输注以Hb和临床症状为导向,血小板输注需平衡计数与出血风险,而FFP和冷沉淀则针对特定凝血缺陷。临床决策需遵循个体化、动态化原则,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李志浩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输血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