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采血到输注全流程管控,如何确保每一袋救命血都合格?

2024-06-09 20: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液作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替代的"生命液体",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输血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案例中,约30%与流程管控缺失相关。我国通过建立覆盖采血、检测、储存、输注全链条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0.5%以下。本文将系统解析如何通过标准化流程管控,确保每一袋血液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一、血液采集:源头管控的双重防线

(一)献血者筛选体系

献血者健康评估采用"三级过滤"机制:初筛环节通过健康问卷排除近期服药、手术史人群;体检环节测量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等指标;实验室检测阶段进行乙肝、丙肝、HIV等12项传染病标志物筛查。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该机制使不合格血液检出率提升至2.3%,较传统模式提高40%。

(二)无菌采集技术规范

采集过程严格执行"五要五不要"原则:要使用一次性密闭采血系统,不要重复使用任何器具;要确保穿刺部位消毒时间≥30秒,不要缩短消毒流程;要控制采血速度(每分钟40-80ml),不要过快导致溶血;要实时监测采血袋压力,不要超压引发红细胞破裂;要完成热合后立即混匀,不要延迟处理。这些措施使细菌污染率降至0.003%以下。

二、血液检测:精准诊断的技术堡垒

(一)多维度检测体系

实验室检测包含三大模块:血型鉴定采用ABO正反定型+RhD确认的双重验证;传染病检测运用ELISA+化学发光联合筛查;血细胞质量分析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18项参数检测。某省级血液中心数据显示,该体系使假阴性率控制在0.001%以内。

(二)质量控制关键点

检测过程实施"三查七对"制度:查试剂有效期、查仪器校准记录、查质控品结果;对样本编号、检测项目、操作人员等信息进行七次核对。每月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CV值(变异系数)≤5%。

三、血液储存:动态管理的质量防线

(一)智能储存系统

血液储存采用"三级温控"体系:全血和红细胞制品储存在2-6℃冰箱,血小板保存在20-24℃振荡箱,血浆置于-20℃以下低温库。某血站引入的物联网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1200个储血点的温度、湿度参数,异常报警响应时间≤2分钟。

(二)库存周转优化

实施"FIFO(先进先出)"管理原则,结合临床用血规律建立动态库存模型。红细胞制品保存期控制在14天内使用率达85%,血小板保存期第3天使用率达90%。通过建立区域性血液调配平台,使偏型用血时的应急调配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四、临床输注:精准施治的最后关卡

(一)配血相容性管理

采用"两步法"配血流程:初筛试验使用微柱凝胶技术,确认试验进行交叉配血。某教学医院统计显示,该流程使配血不合发生率从0.8%降至0.12%。对于特殊血型患者,建立稀有血型库和自体储血制度,确保应急用血需求。

(二)输血过程监控

实施"五观察两记录"制度: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尿液颜色、出血倾向、输血部位;记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输注量、不良反应、处理措施。智能输血监控系统可自动识别输血速度异常(>150ml/min或<30ml/min)并报警。

五、质量追溯:闭环管理的保障机制

建立覆盖全流程的电子追溯系统,每袋血液赋予唯一条形码,记录从献血登记到临床输注的28个关键节点信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确保问题血液可在30分钟内完成溯源。某市建立的血液质量追溯平台,使输血纠纷处理效率提升60%。

结语

血液质量管理已从传统的终端控制转变为全流程管控。通过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SOP)、实施质量风险评估(FMEA)、开展持续质量改进(PDCA),我国输血安全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血液质量管理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生命之血"。

(李志浩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输血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