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妊娠这个特殊时期,准妈妈们满怀期待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却可能遭遇一个隐匿的“甜蜜陷阱”——妊娠期糖尿病。
一、妊娠期糖尿病的真相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通常在中晚孕期出现。随着孕期进展,孕妇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胎盘分泌的多种激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它们相互协作,在为胎儿营造良好生长环境的同时,却也在悄然影响着孕妇的糖代谢。这些激素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得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细胞不得不努力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而当胰岛功能无法代偿这种变化时,血糖就会升高,妊娠期糖尿病便可能悄然降临。
遗传因素也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孕妇有糖尿病家族史,那么她发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高龄妊娠、孕前超重或肥胖、多胎妊娠、既往有不良孕产史(如巨大儿分娩史、不明原因死胎史等)以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快等因素,都如同一块块拼图,拼凑出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发风险图谱。
许多准妈妈可能疑惑,平时身体并无大碍,怎么突然就血糖高了呢?其实,妊娠期糖尿病起病隐匿,症状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有些孕妇可能会出现口渴、多饮、多尿、食欲增加等症状,但由于孕期本身就会有一些生理变化,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归结为正常妊娠反应,从而延误诊断。
二、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
这一“甜蜜陷阱”绝非善类,它对孕妇和胎儿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危害。对于孕妇而言,高血糖会增加孕期感染的风险,如泌尿系统感染、阴道炎等,且感染后不易控制,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同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也会显著升高,子痫前期、子痫等并发症不仅影响孕妇健康,还可能导致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后果。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偏大(巨大儿发生率高),容易导致产程延长、难产、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等产科并发症,增加剖宫产率。产后,妈妈们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研究表明,约有一半左右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产后 5 - 10 年内会发展为 2 型糖尿病。
对胎儿来说,危害同样不容小觑。高血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肥大,分泌过多胰岛素,促进蛋白质、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导致胎儿过度生长,巨大儿发生率高达 25% - 40%。这不仅增加了分娩难度,还可能造成新生儿肩部难产、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等产伤。而且,胎儿高胰岛素血症会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减少,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风险增加,出生后还容易发生低血糖,严重时可危及新生儿生命。此外,胎儿畸形发生率也较正常妊娠有所升高,尤其在孕早期血糖控制不佳时,心血管畸形、神经系统畸形等风险增加。
三、应对策略
面对妊娠期糖尿病,准妈妈们不必惊慌失措,只要积极应对,大多能将风险降至最低。
饮食控制是基础。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减少精制糖、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高升糖指数食物的摄取,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全谷物、蔬菜、豆类等食物的比例。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将每日三餐分为五到六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
适度运动不可或缺。在排除禁忌证(如前置胎盘、先兆早产等)后,孕妇可在餐后半小时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心率稍增快为宜,每次持续 20 - 30 分钟,每周至少 3 - 5 次。运动不仅能帮助控制血糖,还能增强体力,为分娩做好准备。
血糖监测是关键。孕妇需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治疗方案。一般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 5.3mmol/L 以下,餐后 1 小时血糖不超过 7.8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不超过 6.7mmol/L。
若经饮食和运动管理后血糖仍不达标,胰岛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手段。胰岛素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孕妇无需过度担忧。医生会根据孕妇血糖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精准调控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虽是一个棘手的挑战,但只要准妈妈们认清其真相,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综合管理,就能成功避开这个“甜蜜陷阱”,保障自身和宝宝的健康,迎来新生命的顺利降临。
(王茹梦 商丘亚东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