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胸部或上腹部的疼痛,而其中心绞痛和胃痛是较为常见且容易被混淆的两种情况。准确区分二者至关重要,因为心绞痛可能是心脏疾病的信号,延误诊断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而胃痛虽大多情况相对没那么危急,但也需要正确治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套5秒自测法,帮助大家快速区分心绞痛和胃痛。
一、疼痛部位
心绞痛:典型的心绞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甚至无名指和小指。简单来说,就是胸口正中间偏下一点的位置,有时会感觉像是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这个区域,疼痛还可能向左肩部、手臂等部位“蔓延”,这种放射性疼痛是心绞痛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有些患者会描述说感觉左边的肩膀和手臂都有一种酸胀、沉重的不适感,好像被什么东西牵拉着一样。
胃痛:胃痛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上腹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窝”处,具体位置大致在胸骨下方、肚脐上方的这片区域。疼痛一般局限于这个范围,很少会出现像心绞痛那样明显的放射性疼痛。例如,当饮食不规律或者吃了刺激性食物后,上腹部会出现隐痛、胀痛或者灼痛等不适,位置相对比较固定,不会延伸到肩膀、手臂等部位。
二、疼痛性质
心绞痛:心绞痛的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患者常常形容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这种疼痛程度通常较为剧烈,而且是一种持续性的不适,一般在情绪激动、劳累、饱食等情况下诱发,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疼痛可能会在几分钟内缓解。比如,一位老人在爬楼梯时,突然感觉胸口像被重物压着,喘不过气,停下脚步休息一会儿,症状稍有缓解,这就很可能是心绞痛发作。
胃痛:胃痛的性质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隐痛、胀痛、灼痛、刺痛等。隐痛就是那种隐隐约约、不是很强烈的疼痛,胀痛像是肚子里有气体在膨胀的感觉,灼痛类似于胃酸刺激胃黏膜的那种烧灼感,刺痛则是比较尖锐的疼痛,但一般不像心绞痛那样有明显的压迫感和濒死感。而且胃痛通常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食后缓解,或者吃了辛辣、油腻食物后疼痛发作,通过调整饮食、服用胃药(如奥美拉唑等)后,疼痛会逐渐减轻。
三、诱发因素
心绞痛:多在体力活动增加(如跑步、爬楼梯、快步走等)、情绪激动(如愤怒、悲伤、兴奋等)、饱食、寒冷刺激、吸烟、饮酒等情况下诱发。这是因为这些因素会导致心脏的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需求,从而引发心绞痛。例如,一个人在剧烈运动后,突然感觉胸口疼痛,休息片刻后缓解,这就要警惕心绞痛的可能。
胃痛:主要与饮食相关,如暴饮暴食、过度饥饿、食用刺激性食物(辣椒、咖啡、酒精等)、饮食不规律等。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导致胃痛,因为这些情绪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比如,有些人一吃辣的食物就容易胃疼,或者因为工作紧张,经常顾不上吃饭,后来出现上腹部疼痛,这往往是胃痛的表现。
四、缓解方式
心绞痛:一般休息片刻(通常不超过5分钟)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疼痛会迅速缓解。硝酸甘油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供血,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硝酸甘油要舌下含服,而不是吞服,一般含服1 - 2片(每片0.5mg)即可,如果5分钟后症状不缓解,可以再含服一片,但最多含服3片,若仍不缓解,需立即就医。
胃痛:通过调整饮食,如喝一些温水、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或者服用胃药(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吗丁啉等)后,疼痛会逐渐减轻。如果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胃痛,一般在去除诱因后,症状会有所改善。
通过以上这5秒自测法,从疼痛部位、性质、诱发因素和缓解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快速判断,能够帮助大家在出现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时,初步区分是心绞痛还是胃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初步判断方法,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者频繁发作,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胃镜等),以便明确病因,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文小燕 临颍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