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常见问题中,小儿腹泻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肠道“小风暴”,让家长们心急如焚。看着宝贝频繁跑厕所,小脸蛋因不适而略显憔悴,每一位家长都渴望能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守护孩子脆弱的肠胃。
小儿腹泻的病因错综复杂,感染性因素首当其冲。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袭肠道,引发炎症与紊乱,其中以轮状病毒最为常见,它像是一个狡猾的“破坏者”,在秋冬季节肆意兴风作浪,感染途径多样,可能是孩子接触了被污染的玩具、食物,或是在人员密集场所交叉感染。细菌性腹泻则多因食用不洁食物,如变质的牛奶、水果,让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机可乘。非感染性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饮食不当是“导火索”之一,过度喂养、突然更换奶粉品牌、过早添加辅食等,都会使宝宝娇嫩的肠胃不堪重负,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腹泻。此外,腹部受凉、天气变化引起的着凉,也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发腹泻。
当小儿腹泻来势汹汹,症状表现成为家长判断病情的关键线索。大便次数增多是直观信号,正常母乳喂养儿每天排便几次,腹泻时可能增至十余次甚至更多;大便性状改变,或呈稀水样,如蛋花汤般,或夹杂黏液、脓血,这取决于病因,比如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脓血便。同时,患儿常伴有呕吐、发热、腹痛等症状,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明显减退,小手小脚可能发凉,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面对小儿腹泻,家庭护理至关重要,是缓解病情、助力恢复的第一道防线。预防脱水是重中之重,腹泻如同一场“水分流失大战”,孩子极易脱水,轻则口干、尿少,重则精神恍惚、皮肤弹性差。家长要少量多次给孩子喂口服补液盐,这是专门针对脱水设计的“救命水”,能补充流失的电解质与水分,维持身体平衡。如果孩子呕吐严重,无法口服补液,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调整饮食,给肠胃“减负”。对于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母乳中的免疫因子如同“小卫士”,能增强宝宝抵抗力,且易消化,只是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宝宝。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粉,减轻肠道消化负担,或者暂时换成无乳糖奶粉,因为腹泻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不足,无乳糖奶粉能避免因乳糖不耐受加重腹泻。已添加辅食的孩子,暂停肉类、蛋黄等不易消化食物,改为米粥、软烂面条、胡萝卜泥等清淡、易消化的食材,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逐步恢复饮食。
注意腹部保暖,别让肠胃再受寒。用热水袋或暖宝宝隔着衣物敷在孩子腹部,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温暖能舒缓肠道痉挛,减少蠕动,就像给肠道铺上一层“温暖毛毯”。同时,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涂抹护臀膏,防止红臀发生,因为频繁腹泻会刺激臀部皮肤,稍不注意就易破溃感染。
在药物干预方面,家长切莫自行用药,应严格遵医嘱。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具有自限性,无需滥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止泻,它能吸附肠道毒素,保护肠黏膜,如同给肠道穿上一层“防护衣”;益生菌制剂也常被选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有益菌,能“打败”有害菌,重建肠道微生态,调节肠道功能。若是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精准出击。
小儿腹泻虽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保持冷静,做好家庭护理,精准应对,就能帮助宝贝度过这场肠道“小风暴”,守护肠胃安康,让孩子重新绽放健康纯真的笑容,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远离腹泻的困扰,拥抱快乐童年。
(何远燕 信阳市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儿科(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