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做 CT 前需要准备什么?这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2025-07-03 20: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诊断中,CT 检查凭借其精准的成像能力,成为许多疾病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少人对 CT 检查存在认知误区,要么过度紧张害怕辐射,要么轻视检查前的准备工作,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本科普将给大家详细解读 CT 检查前的各项准备要点和注意事项,帮助大家科学应对检查,确保诊断效果。

一、CT 检查的基本认知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利用 X 线束对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断层扫描,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断层图像的检查技术。它能清晰显示人体内部结构,对于肿瘤、骨折、出血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通 X 线检查相比,CT 的分辨率更高,能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但同时辐射剂量也相对较高。不过,正规医疗机构的 CT 设备都经过严格校准,单次检查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偶尔一次检查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危害。

二、检查前准备事项
1. 检查前沟通:检查前,患者需主动向医生详细说明自身情况,包括过敏史(尤其是对碘造影剂的过敏史)、既往病史(如心脏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目前服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以及是否处于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是否适合进行 CT 检查以及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案至关重要。
2.去除金属物品:进入 CT 检查室前,患者必须去除检查部位及附近的所有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戒指、手表、钥匙、硬币、手机、皮带扣、金属饰品、金属假牙、义眼等。金属物品会在 CT 图像上产生伪影,干扰医生对图像的判断,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3.饮食准备:
- 普通 CT 平扫:一般情况下,进行头颅、胸部、四肢等部位的普通 CT 平扫,不需要严格禁食禁水。但为了避免检查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建议检查前不要进食过饱,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 增强 CT 检查:增强 CT 检查需要注射碘造影剂,为了防止造影剂引起的恶心、呕吐导致误吸,检查前 4 - 6 小时需禁食禁水。具体的禁食禁水时间可能因医院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执行。

三、不同部位 CT 检查的特殊准备
1.头部 CT 检查:去除头部所有金属物品,包括发卡、头绳、金属假牙等。
检查前应保持头部稳定,避免晃动。对于不能配合的婴幼儿或精神异常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具体情况需遵医嘱。

2.胸部 CT 检查:检查前应去除胸部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胸罩上的金属搭扣等。检查时需配合医生进行呼吸训练,通常要求在吸气后屏气,以减少呼吸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患者应提前练习屏气动作,确保在检查过程中能够按照医生的指令完成。对于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检查前应尽量将痰液咳出,以避免痰液在肺部形成伪影。
3.腹部和盆腔 CT 检查
- 肠道准备:一般情况下,腹部 CT 检查需要口服造影剂,以清晰显示肠道结构。造影剂通常在检查前 30 分钟 - 1 小时服用,具体服用方法和剂量由医生或护士指导。盆腔 CT 检查可能需要进行清洁灌肠或使用开塞露,以排空肠道内的粪便,提高图像清晰度。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好肠道准备。

       - 其他准备:检查前需排空膀胱,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如果是进行增强 CT 检查,还需注意造影剂的过敏反应。

4.脊柱 CT 检查:检查前去除脊柱部位的金属物品,如腰带、钥匙串等。检查时应保持身体静止,避免翻身或扭动,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和准确。对于有腰背部疼痛的患者,检查前应尽量放松,避免因疼痛导致身体姿势异常,影响检查结果。
四、增强 CT 检查的额外注意事项
1.造影剂过敏试验:增强 CT 检查使用的碘造影剂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在进行增强 CT 检查前,通常需要进行碘过敏试验。如果试验结果为阳性,患者不能进行增强 CT 检查,医生会选择其他检查方式。
2.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患者在注射造影剂后应在观察室观察 30 分钟左右,如无异常方可离开。离开后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3.肾功能保护:碘造影剂需要通过肾脏排泄,可能会对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增强 CT 检查前后,患者应多喝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减轻肾脏负担。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造影剂的用量或采取其他保护肾脏的措施。
总之,做好 CT 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和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对于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如实告知自身情况,按照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同时,要正确认识 CT 检查,既不必过度恐惧,也不能掉以轻心,以科学的态度应对检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申志霞 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 CT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