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体检或日常血糖监测中,空腹血糖数值处于 6.1 - 7.0mmol/L 这个区间时,虽未达到糖尿病的确诊标准,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它可能预示着身体代谢方面的潜在问题,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
一、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对比
正常空腹血糖一般保持在 3.9 - 6.1mmol/L 之间。当空腹血糖在 6.1 - 7.0mmol/L 范围时,属于空腹血糖受损(IFG)状态。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空腹血糖需大于等于 7.0mmol/L,同时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或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小时血糖大于等于 11.1mmol/L 等条件来综合判断。所以,这个区间的血糖值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灰色地带。
二、可能的原因分析
(一)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这一阶段常见的潜在因素。现代生活中,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像一把钥匙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被利用。但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胰岛素需要分泌更多的量才能维持血糖的正常代谢。就像门锁生锈了,需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打开一样。身体为了克服这种抵抗,胰岛β细胞会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在早期可能还能使血糖维持在接近正常的范围,但随着时间推移,胰岛β细胞功能可能逐渐衰退,血糖就会进一步升高。
(二)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对血糖影响巨大。例如,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加重胰岛负担。另外,缺乏运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运动可以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长期久坐不动,身体能量消耗少,血糖代谢缓慢,使得血糖容易在体内积聚。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也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血糖调节紊乱。
三、潜在风险
(一)发展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如果不及时干预,大约每年有 3% - 10%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会进展为糖尿病。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的逐渐减退,血糖水平会持续升高,一旦超过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将面临糖尿病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风险,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
(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即使未达到糖尿病程度,空腹血糖在 6.1 - 7.0mmol/L 区间也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有关。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胰岛素抵抗往往伴随着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四、应对措施
(一)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豆类等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和种类,减少精制谷物、糖分和油脂的摄入。例如,用糙米代替白米,多吃蔬菜沙拉等。
运动锻炼: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
控制体重:如果超重或肥胖,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即使是适度的体重减轻,如减轻 5% - 10%的体重,也能对血糖代谢产生积极影响。
(二)定期监测
定期检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一般建议每 3 - 6 个月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变化,调整干预措施。
(三)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失衡,影响血糖代谢。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空腹血糖在 6.1 - 7.0mmol/L 这个区间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告,提醒我们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关注血糖变化,积极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守护自身健康。
(曹奇存 河南省唐河县公费医疗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