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养生的宏大叙事中,膳食养生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贯穿古今,融合中西医理念,守护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其中脾胃与脏腑的调养更是关键所在。
于中医理论而言,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协同,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滋养全身脏腑经络。当脾胃功能强健,则正气充足,疾病难侵;反之,脾胃虚弱,百病丛生。日常膳食中,诸多食材堪称脾胃的“良药”。比如山药,性平味甘,归脾经,能补脾养胃,无论是煲汤还是煮粥,常食可增强脾胃运化之力,改善食欲不振、便溏等症。还有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每日几颗,泡水或入膳,为脾胃注入温煦之气,助力消化吸收。小米粥更是经典养胃佳品,熬煮后的米油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滋养胃阴,尤其适合脾胃虚弱、产后体虚者食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体质与脾胃状况调配膳食。若脾胃虚寒,表现为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可多吃生姜、羊肉等温热性食物,以温中散寒;若是湿热困脾,口苦黏腻、大便不畅,绿豆、冬瓜、薏仁等清热利湿之品则为首选,煮成粥或汤,助脾胃祛湿清热,恢复清爽。
西医视角下,胃肠道是消化系统的核心部件,膳食选择直接影响其功能运作。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全麦面包、蔬菜沙拉、新鲜水果等,如同肠道的“清道夫”,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蛋白质是身体修复与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基石,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优质蛋白来源,为胃肠黏膜修复、消化酶分泌提供原料支持,保障消化过程顺畅进行。同时,西医强调适量摄入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利于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且对心血管健康有益,间接为胃肠营造良好供血环境。
从脾胃延展至脏腑,膳食养生的脉络清晰且紧密相连。肝脏作为解毒与代谢器官,酗酒、高脂高糖饮食易使其受损,引发脂肪肝等问题。护肝膳食注重均衡,增加富含维生素 C、E 及β-胡萝卜素的蔬果摄入,如西兰花、橙子、胡萝卜,抗氧化应激,减轻肝脏负担;适量优质蛋白辅助修复肝细胞。肾脏负责过滤代谢废物,高盐饮食会加重其负荷,因此低盐膳食是护肾关键,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多喝水促进尿液排出,带走毒素。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中医认为有补肾益精之效,西医研究也发现其富含多种营养,有助于肾脏健康。
心肺功能与膳食同样关联密切。多吃白色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之功,缓解秋燥对呼吸道与心神的影响;富含欧米伽 - 3 脂肪酸的鱼类,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护心脏血管,让血脉通畅,为脏腑供血无忧。
膳食养生,需秉持中西医融合智慧,依循季节变化、个人体质差异,精心搭配食材,从呵护脾胃起始,进而滋养全身脏腑,使身心在一日三餐的滋养中,达成和谐平衡,迈向健康长寿之路,开启活力满满的生活新篇章,让生命之树在科学膳食的浇灌下枝繁叶茂。
(周海英 浚县黎阳镇中心卫生院 中西医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