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艾滋病”(HIV/AIDS),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通过性传播”,但事实上,性传播只是最主要的一种途径,其他传播方式也同样不容忽视。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误解,不仅影响公众对自身风险的判断,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歧视。本文将从权威数据出发,全面介绍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并剖析你可能忽视的感染风险。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破坏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最终可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甚至死亡。
需要明确的是:HIV感染≠艾滋病。感染HIV后,如能及时发现并规范抗病毒治疗,可在多年内避免进入AIDS阶段,甚至实现“与病毒共存而不发病”。
二、性传播是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1.性传播(占比>90%)
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异性、同性、肛交、口交等),风险极高。
肛交>阴道交>口交:由于肛黏膜更脆弱、易出血,因此男男性行为群体是高风险人群。
一方感染HIV,若不使用避孕套或病毒载量未受控,性传播的概率大大增加。
2.血液传播(被忽略最多的高危途径)
很多人不知道,某些医疗、生活习惯中也藏着HIV传播的隐患。
(1)输血或血制品污染
虽然我国自1998年起建立严格的血液筛查制度,但在此之前接受过未筛查的输血、血制品或血透的患者,属于感染HIV的高风险群体。
(2)共用注射器、针具
静脉注射毒品人群因共用针具传播HIV的风险极高;
在不正规场所进行针灸、美容、穿耳、纹身,若器械未消毒彻底,也可能构成传播风险。
(3)医源性感染
在消毒不严、针具重复使用等医疗条件差的环境中,HIV传播风险也不可忽视。我国目前医疗机构基本能有效防控,但偏远地区、非法诊所仍需警惕。
3.母婴传播(可干预)
HIV阳性母亲在妊娠、分娩或哺乳过程中都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但好消息是:只要在孕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科学产检与喂养,母婴传播风险可降至1%以下。
怀孕前或孕早期筛查HIV非常关键;
医生会根据母亲的情况制定产检及分娩方案(如择期剖宫产);
避免母乳喂养,并给予新生儿预防性用药。
三、生活接触会传染艾滋病吗?不会!
很多人害怕与HIV感染者一起吃饭、共用厕所、游泳、拥抱、握手等。这些都是对艾滋病传播机制的误解。
HIV不会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共用碗筷、杯子、洗手间
拥抱、亲吻、握手
汗液、泪液、咳嗽、打喷嚏
蚊虫叮咬
公共泳池、理发店、按摩等
HIV在离开人体血液后很快失去活性,对空气、胃酸、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弱。因此,普通的社会接触根本不会传播艾滋病。
四、你可能忽略的高危行为
即使没有发生性行为,也可能在一些行为中无意间暴露于HIV传播风险:
1.到非法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文眉、美容针
如果使用的器具未经彻底消毒,可能存在被污染的血迹残留。
2.使用他人刮胡刀、牙刷、修脚刀
虽然传播概率低,但若这些工具上残留血液或引发黏膜出血,就存在理论上的风险。
3.家庭护理伤口未佩戴手套
照顾HIV感染者时,若手部有伤口并直接接触患者出血部位,也可能构成暴露风险。
4.医疗工作者操作中未规范佩戴防护用品
如在缝合、抽血、处置锐器时发生针刺伤,被称为“职业暴露”。
五、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HIV可怕,但它完全可以预防。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1.坚持安全性行为
全程正确使用避孕套;
避免多个性伴侣、匿名性行为;
有HIV阳性伴侣时,可考虑PrEP(暴露前预防)或PEP(暴露后预防)用药。
2.拒绝共用注射器
禁止静脉吸毒;
美容医疗选择正规机构,确保一人一针。
3.主动检测知晓状态
高危人群应定期HIV抗体检测;
有暴露风险的个体可在72小时内使用PEP紧急阻断药物。
4.妇女孕期规范产检
提前筛查HIV,接受规范治疗;
避免母乳喂养。
六、科学看待HIV感染者,不歧视是基本底线
感染HIV并不意味着“立刻发病”“必然死亡”,更不是道德问题。如今,感染者通过规律抗病毒治疗(ART),可以实现“病毒载量低于检测线”,不仅可延长寿命,还能避免传播给他人(U=U原则: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因此,我们应以科学的眼光看待HIV感染者,给予平等的尊重和关爱,歧视和排斥只会让预防和治疗更加困难。
结语
艾滋病的传播远不止性行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一些被忽视的生活行为也可能构成威胁。与此同时,HIV并非无药可治、不可防控,只要正确预防、及早检测、规范治疗,大多数感染者可以与病毒和平共处、拥有正常寿命。面对艾滋病,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恐惧,而是科学的认知、理性的态度、负责任的行为选择。
(郭焦枝 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