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用药和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良好控制状态。哮喘治疗的核心在于区分并合理使用控制药物与缓解药物。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两类药物的区别、作用机制、使用场景及注意事项。
一、控制药物
定义与目的:
控制药物旨在长期控制哮喘症状,预防哮喘发作,减少气道炎症,从而维持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这些药物需要长期规律使用,即使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也应持续应用。
主要类型及作用机制: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如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通过局部抗炎作用减少气道高反应性。ICS是基础用药,正确掌握吸入技巧是关键,使用后需清水漱口以预防口腔念珠菌感染。
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维持气道通畅。LABA常与ICS联合使用,形成协同增效作用,特别适合中重度患者。
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减少气道炎症和痉挛,适用于对激素不耐受或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需注意可能引发的精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茶碱类药物:因治疗窗窄,现已较少作为一线用药,但在资源匮乏地区仍可作为备选。使用时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以防过量引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针对IgE介导的重度过敏性哮喘。这类药物价格较高,需严格符合适应症,并在治疗前进行寄生虫感染筛查。
使用注意事项:
控制药物应每日规律使用,避免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定期复查肺功能与哮喘控制测试,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警惕药物副作用,如ICS使用者需每半年检查眼压和骨密度。
二、缓解药物
定义与目的:
缓解药物用于快速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症状。这些药物通常按需使用,在哮喘症状出现时迅速给予,以减轻患者痛苦并防止病情恶化。
主要类型及作用机制:
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通过激活气道平滑肌上的β₂受体,使肌肉放松,气道迅速扩张。SABA起效快,吸入后5-10分钟即可发挥作用,持续时间为4-6小时。
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胆碱能受体松弛支气管。这类药物起效稍慢于SABA,但作用时间更长,适用于老年患者或合并慢阻肺的情况。
口服或静脉用糖皮质激素:仅在急性发作期使用,如泼尼松。长期口服激素仅用于控制极差的危重患者,并需同时给予钙剂、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使用注意事项:
缓解药物应随身携带,以便在哮喘发作时及时使用。
SABA每月使用超过2次提示控制不佳,需加强控制药物的使用。
急性发作时,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峰流速持续低于60%,应立即就医。
三、综合管理与个体化治疗
哮喘的长期管理需要系统监测和个体化治疗。这包括:
记录症状评分和峰流速值:使用三色区域管理系统评估病情,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过敏原检测与环境控制:对尘螨、宠物等过敏原进行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防螨寝具、避免饲养宠物等。
疫苗接种与生活方式调整: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每五年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以降低感染诱发风险。同时,调整饮食习惯、减轻体重、进行中等强度运动等也有助于改善肺功能。
患者教育与数字化管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制作用药时间表,并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利用智能吸入器、移动应用程序等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监测和管理。
四、结论
控制药物与缓解药物在哮喘患者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理使用这两类药物,结合系统监测、个体化治疗和患者教育等综合措施,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状态,维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能力。因此,哮喘患者应充分了解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科学管理,以实现疾病的长期控制。
(王升 信阳市中心医院 药学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