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我们的大脑表面覆盖着三层薄膜: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就是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空隙,其中流淌着脑脊液,像水垫般保护大脑。当这里的血管破裂,血液瞬间涌入这个狭小空间——这便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恐怖本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痛可呈霹雳样,堪称"人类疼痛巅峰",具有以下特点:(1)爆发性:1秒内达到最大强度(比偏头痛快100倍),(2)特异性:患者常描述"后脑勺被铁棍击打",(3)伴随症状:40%出现短暂意识丧失,25%伴喷射性呕吐。若头痛时出现颈部僵直(低头下巴无法触及胸骨),SAH可能性高达90%!。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颅神经麻痹、偏瘫等症状。
2. 谁引爆了脑血管"炸弹"?
颅内动脉瘤可占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85%,脑动脉瘤可比喻为血管壁上鼓出的“泡泡”,这些脑血管壁上的"泡泡"并非先天形成。在高血压、吸烟等因素长期侵蚀下,血管分叉处的弹力层逐渐撕裂,最终膨出薄壁囊泡。当血压骤升(如情绪激动、便秘用力),便是爆裂时刻。我国成年人动脉瘤携带率约7%,直径>7mm的动脉瘤年破裂率达2.5%,首次出血死亡率35%,二次出血死亡率80%。其次的病因是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三重危机:
(1)颅内压急剧升高:血液涌入蛛网膜下腔可使颅内压急剧的升高,使脑灌注骤降,瞬间引发全脑缺血(类似溺水时大脑缺氧),40%患者出现"脑心综合征"——心电图示"墓碑样ST段抬高",易误诊为心梗。
(2)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的并发症,初次出血后的24小时内再出血率最高,起病 4 周内仍有较高的再出血风险。20%的动脉瘤破裂后 10~14 天内可发生再出血,使死亡率增加约一倍。
(3)脑血管痉挛:约 2/3 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发生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迟发性脑缺血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其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脑血管痉挛常在动脉瘤破裂后 3~4 天内出现,7~10 天达到高峰,14~21 天逐渐缓解。
4. 辅助检查与诊断
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可见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
(2)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
(3)DSA:可以确定病因、性质和部位,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5. 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包括急性期内科治疗和病情平稳后的外科手术治疗。内科治疗主要包括止血、降颅压、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外科手术治疗则主要针对动脉瘤等病因进行根除。预防方面,对于存在动脉瘤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变血管。同时,控制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也是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措施。
6.心理与生活调养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因剧烈头痛而焦躁不安,应鼓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为他们创造安静休息的环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烟酒。急性期绝对卧床4-6周,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压或颅压增高的因素。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结语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剧烈的头痛和多种并发症。通过深入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同时,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是预防这一疾病的重要途径。
(杜艳姣 洛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