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溃疡性结肠炎的“反复”,不是“小毛病”,是肠道在“发炎抗议”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肠道“反复发炎”的慢性病,就像肠道黏膜被“持续泼辣椒水”,出现红肿、溃疡,甚至出血。它最讨厌的地方就是“反复发作”——好好坏坏,让患者吃不好、睡不香。
这种“反复”不是突然来的,身体会提前发出各种“信号”,就像肠道在“小声抱怨”,如果能抓住这些信号,及时调整治疗,就能减少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避免肠道被“越作越烂”。
二、肠道“轻度发炎”时,身体先给这些“小信号”
溃疡性结肠炎刚要反复时,炎症还比较轻,身体会发出一些不太明显的信号,容易被忽略,但此时干预效果最好:
(一)排便次数悄悄变多,大便有点“不成型”
平时每天排便1-2次,突然变成每天3-4次,而且大便不再是成型的条状,有点稀软,甚至带点黏液,这是肠道黏膜轻度发炎的早期表现。肠道黏膜发炎后,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还会分泌更多黏液,导致大便变稀、次数增多。
这种变化很轻微,很多人会以为是“吃坏肚子”或“着凉了”,没当回事,结果让炎症继续发展。
(二)肚子隐隐作痛,位置多在左下腹
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会引起轻微的痉挛,表现为左下腹(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位置在左下腹)隐隐作痛,像有东西轻轻揪着,排便后会稍微缓解。疼痛不剧烈,多是“隐隐的不舒服”,容易被归为“肚子胀气”。
(三)没胃口,吃点东西就觉得“饱”
肠道发炎会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让人没胃口,吃一点点就觉得腹胀、肚子沉,甚至有点恶心。这是身体的“保护性反应”——肠道在发炎,不想让太多食物进来“增加负担”,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消化不良”,随便吃点助消化的药,耽误了对炎症的控制。
三、炎症“加重”时,身体的信号会“更强烈”
如果轻度信号被忽略,炎症会加重,身体会发出更明显的“抗议”,此时说明肠道溃疡可能在扩大、加深:
(一)腹泻变重,大便带血或黏液
每天排便次数增加到5-6次以上,甚至更多,大便变成稀水状或糊状,里面明显带血(鲜红色或暗红色)、黏液,有时还会有“果冻状”的黏液块。这是因为肠道黏膜溃疡破损,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加上炎症刺激产生的黏液,混合在大便里排出来。
出现血便时,千万别再误以为是“痔疮”,这是溃疡性结肠炎加重的典型信号,必须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二)肚子痛更频繁,甚至“绞痛”
左下腹疼痛从“隐隐作痛”变成“阵发性绞痛”,疼起来额头冒汗,需要弯腰或按住肚子才能稍微缓解,排便或排气后疼痛会减轻一点,但很快又会发作。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加重,平滑肌痉挛更剧烈,甚至可能伴随肠道蠕动紊乱。
(三)浑身没力气,体重悄悄下降
长期腹泻、便血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蛋白质和电解质(如钾、钠),加上没胃口、进食少,身体“入不敷出”,就会出现乏力、头晕、脸色苍白(贫血),体重在短短几周内下降几斤甚至十几斤。
这时候人会觉得“走几步就累”“提不起精神”,免疫力也会下降,容易感冒、发烧,形成“炎症加重—身体变差—炎症更难控制”的恶性循环。
四、炎症“扩散或出现并发症”时,身体发出“紧急信号”
如果炎症持续加重,可能扩散到更多肠段,甚至出现并发症,此时身体的信号会非常强烈,必须立即就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一)高烧不退,伴剧烈腹痛
炎症扩散到整个结肠,甚至引起肠道穿孔时,会出现高烧(体温超过38.5℃),同时伴随全腹剧烈疼痛(不再局限于左下腹),按压肚子时疼痛加重,甚至出现“反跳痛”(按压后松开瞬间更痛)。这可能是“中毒性巨结肠”或“肠穿孔”的信号,属于急症,必须马上住院。
(二)便血量大,出现贫血症状
大便中血液增多,甚至出现“纯血便”,患者会明显头晕、心慌、气短,站起来时眼前发黑,查血常规会发现血红蛋白明显降低(重度贫血)。长期大量便血会导致休克,需要紧急输血和止血治疗。
(三)关节痛、皮疹,肠道外也“出问题”
溃疡性结肠炎是“全身性疾病”,炎症不仅影响肠道,还可能累及关节、皮肤、眼睛等。出现膝盖、脚踝等关节肿痛(不对称,时好时坏),皮肤出现“结节红斑”(小腿前面红色疙瘩,按压疼痛),或眼睛发红、疼痛(葡萄膜炎),说明炎症处于“活动期”,需要更强的药物控制。
五、哪些习惯会“招惹”炎症反复?赶紧避开这些“坑”
溃疡性结肠炎的反复,除了疾病本身的特点,很多时候是不良习惯在“火上浇油”,这些习惯必须改:
(一)饮食太“任性”,给肠道“添刺激”
吃辛辣食物(辣椒、生姜、大蒜)、生冷食物(冰饮、刺身)、油腻食物(油炸食品、肥肉),会直接刺激已经发炎的肠道黏膜,加重充血、水肿和溃疡,诱发症状反复。
还有些患者对牛奶、豆类等食物“不耐受”,吃了会出现腹胀、腹泻加重,这是因为肠道黏膜受损后,对某些食物成分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避开“过敏食物”。
(二)擅自停药或减药,炎症“趁机反扑”
很多患者觉得“症状好了就不用吃药了”,擅自停掉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等控制炎症的药物,这是导致反复的“最常见原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需要“长期维持”,即使症状消失,肠道黏膜的炎症可能还没完全消退,停药后炎症会很快“反扑”,而且下次发作可能更严重。
必须按医生要求规律用药,即使症状稳定,也要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慢慢减药、调整方案,不能自己做主。
(三)压力太大、熬夜,免疫力“拖后腿”
长期紧张、焦虑、熬夜,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肠道的“防御功能”变弱,原本被药物控制的炎症容易“卷土重来”。很多患者在考试、工作压力大、吵架后出现症状反复,就是情绪和作息在“背后捣乱”。
(四)感染“雪上加霜”,肠道炎症“火上浇油”
感冒、拉肚子(肠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会刺激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加重肠道的炎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黏膜本就脆弱,感染会让黏膜损伤更严重,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六、收到身体信号后,该做些什么?别慌,这样应对
发现身体发出的“反复信号”,别慌,及时采取这些措施,能有效控制炎症,避免加重:
(一)立即调整饮食,给肠道“减负”
暂时避开辛辣、生冷、油腻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煮烂的蔬菜),减轻肠道刺激;同时多喝水(温水),避免腹泻导致脱水。如果便血多,可适当吃点含铁丰富的食物(瘦肉、动物肝脏),帮助预防贫血。
记录“饮食日记”,记下吃了什么、吃后有没有不适,慢慢找出自己的“禁忌食物”,以后尽量避开。
(二)及时用药,别等症状“闹大了”
如果只是轻微腹泻、腹痛,可按之前医生指导的“应急方案”,适当增加美沙拉嗪等药物的剂量;如果出现血便、腹泻次数明显增多,要立即联系主治医生,可能需要加用糖皮质激素或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住院治疗。
家里要常备一些常用药物,别等症状严重了才想起买药,耽误时间。
(三)多休息、调情绪,给身体“充电”
症状反复时,要减少体力活动,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每天7-8小时),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对抗炎症;同时通过听音乐、散步、和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情绪稳定了,免疫力才能“在线”,帮助控制炎症。
(四)及时复诊,让医生“把关”
出现信号后,别自己扛着,尽快去消化内科复诊,医生会通过大便常规、血常规、肠镜等检查评估炎症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出现高烧、大量便血、剧烈腹痛等紧急信号,必须立即去急诊,不能拖延。
七、抓住身体信号,就能“管得住”反复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容易反复,但只要能及时捕捉身体发出的信号,避开不良习惯,规律用药,就能有效减少发作,甚至长期维持“无症状”状态。
别把身体的“小信号”当“小事”,它们是肠道在“提醒你好好照顾它”;也别因为反复而灰心,现在的治疗手段(药物、营养支持、生物制剂等)越来越先进,只要配合医生、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说,“细心观察身体信号+听话遵医嘱”,就是对抗反复的“两大法宝”,坚持下去,肠道会慢慢“变乖”的。
(王星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三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