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ERCP术后的伤口怕“用力”,哪些动作要避免呢

2025-07-25 12: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ERCP的“伤口”藏得深,“用力”可能出大问题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通过口腔、食道、胃,把内镜插进胆管和胰管进行检查或治疗的技术,看起来“没在肚子上开刀”,但其实胆管、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乳头)会有微小损伤,就像黏膜上的“小伤口”。

这些“隐藏的伤口”虽然小,却很娇气,尤其怕“腹压突然升高”——比如用力咳嗽、使劲排便、弯腰搬东西,腹压一高,胆汁、胰液流动会变急,可能刺激伤口,引发出血、感染,甚至胰腺炎。术后1-2周是伤口愈合的关键期,避开“用力”的动作,才能让伤口安安稳稳长好。

二、“腹压飙升”的动作:最容易让伤口“受刺激”

腹压就像肚子里的“气压”,正常情况下稳定,一旦突然升高,会直接“冲击”胆管和胰管的开口处,这些动作最容易让腹压飙升,必须避免:

(一)使劲排便:厕所里的“隐形杀手”

便秘时用力屏气,肚子使劲,腹压会瞬间升高,就像给肚子里的器官“加压”,胆管和胰管的伤口可能因压力冲击出现渗血,甚至让刚愈合的黏膜再次破损。

术后肠道功能可能还没完全恢复,加上卧床多、活动少,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感觉费力,千万别硬撑,及时告诉护士或医生,用开塞露、乳果糖等通便药帮忙,让排便“轻松点”,别让伤口“跟着使劲”。

(二)剧烈咳嗽:每一次咳嗽都是“冲击”

感冒、呛咳时,剧烈咳嗽会让腹压快速起伏,就像肚子里的“小地震”,震动会传递到胆管和胰管开口处,刺激伤口。如果咳嗽太用力,还可能导致伤口出血,出现呕血或黑便。

术后如果喉咙痒、想咳嗽,别憋着(憋着更用力),可以用“轻咳”的方式,咳嗽时用手轻轻按住肚子(稍微用力),缓冲一下腹压的冲击;如果咳嗽频繁或剧烈,要告诉医生,用止咳药或雾化治疗缓解,别让咳嗽“折腾”伤口。

(三)弯腰搬重物:“弯腰+用力”双重打击

弯腰时腹压本就会升高,再加上搬东西(哪怕是装满水的杯子、厚重的外套),腹压会“雪上加霜”。尤其是弯腰从地上捡东西、搬行李箱、抱小孩,这些动作需要腰腹肌肉发力,对伤口的冲击力比单纯用力更大。

术后1-2周内,重物绝对不能碰(一般指超过5公斤的东西),捡东西时可以蹲下来用腿发力,别弯腰用肚子使劲;家里的重活(如拖地、提水桶)让家人代劳,别觉得“自己能行”就逞强,伤口经不起这种“考验”。

(四)突然起身:体位变化太“猛”也危险

从床上猛地坐起、从椅子上突然站起来,动作太快会让腹压瞬间变化,就像肚子里的“水流突然晃动”,可能牵扯到胆管周围的组织,刺激伤口。

术后起身要“慢半拍”:先从平躺变成侧卧,用胳膊撑一下,慢慢坐起来,在床边坐10秒再站起来;下床走路也别着急,先慢走几步适应,避免突然加快速度,让身体和伤口有个“缓冲时间”。

三、“腹部用力”的动作:悄悄给伤口“添负担”

有些动作看起来不“使劲”,但需要腹部肌肉发力,会让腹压持续升高,慢慢影响伤口愈合,这些“不起眼的动作”也要避开:

(一)用力收腹:束腰、憋气都算

穿紧身衣、束腰带会勒紧腹部,让腹压持续偏高;做深呼吸时故意憋气、用力收腹(比如练马甲线的动作),也会让腹部肌肉紧绷,增加腹压。这些动作会让胆管和胰管的开口处一直“被压迫”,影响血液流通,伤口愈合速度会变慢。

术后穿宽松的衣服,别让腹部有束缚感;呼吸自然就好,别刻意憋气或收腹,更别做卷腹、平板支撑等需要腹部用力的运动,简单的散步就够了。

(二)大声说笑、吵架:情绪激动也“伤伤口”

大声笑、吵架时,腹部肌肉会跟着发力,腹压会升高,而且情绪激动会让体内激素变化,可能诱发胆管痉挛,刺激伤口。有人术后和家人吵架,吵着吵着就觉得右上腹疼,就是这个原因。

术后尽量保持情绪平稳,说话轻声点,别大笑或大声喊叫,遇到烦心事先深呼吸,让肚子“放松点”,别让情绪波动牵连伤口。

(三)弯腰系鞋带、捡东西:“低头弯腰”的小动作也危险

弯腰系鞋带、捡掉在地上的东西,虽然用力不大,但弯腰时腹部会受压,腹压升高,而且这个姿势会让胆管和胰管的开口处“处于低位”,容易因重力作用出现积液,增加感染风险。

术后如果需要捡东西,最好请别人帮忙;自己来的话,要蹲下去捡(膝盖弯曲,臀部下沉),别弯腰(背部挺直,不弓腰),减少腹部受压;系鞋带可以坐在椅子上,把脚抬到矮凳上,避免弯腰动作。

四、“影响消化”的动作:间接让伤口“不舒服”

术后消化功能还没恢复,这些动作会影响食物消化,导致腹胀、腹痛,间接给伤口“添堵”:

(一)暴饮暴食:胃太胀会“挤到”胆管

术后医生会让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果突然吃太多、吃太油(比如一顿吃两碗饭、喝肉汤),胃会被撑大,像个鼓鼓的气球,挤压周围的胆管和胰管,让伤口周围的组织“受压迫”,可能出现胀痛。

吃饭要“少量多次”,每顿吃七八分饱,细嚼慢咽,让胃慢慢消化;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别碰,它们会刺激胆汁和胰液分泌,增加伤口负担。

(二)躺着吃东西:食物反流可能“刺激伤口”

躺着吃饭或吃完马上平躺,食物容易反流到十二指肠,刺激胆管和胰管的开口处,可能引发痉挛,伤口会觉得疼。

吃饭时坐直或半坐(背后垫枕头),吃完别立刻躺下,坐15-30分钟再休息,让食物顺利进入肠道,别让反流“打扰”伤口。

五、术后多久能恢复“正常动作”?分阶段慢慢来

伤口愈合需要时间,不同动作的恢复时间不一样,别着急“解禁”,按阶段来更安全:

(一)术后1周内:严格避开所有“用力动作”

这是伤口愈合的关键期,使劲排便、搬重物、剧烈咳嗽、弯腰用力这些动作绝对不能做,主要以休息为主,适当在床边散步(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动作轻柔缓慢。

(二)术后1-2周:慢慢尝试“轻动作”

伤口基本愈合,腹压轻微变化影响不大,可以慢慢做一些简单动作,比如自己穿衣服、缓慢弯腰(幅度别太大),但还是别搬重物(超过3公斤的东西别碰),避免剧烈运动。

(三)术后2周后:根据恢复情况“解禁”

去医院复查,医生说伤口长好、胰胆管功能正常,才能慢慢恢复正常动作,比如正常排便、搬中等重量的东西(如背包),但剧烈运动(跑步、打球、游泳)最好等1个月后再开始,让身体彻底适应。

六、万一不小心“用力了”,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说

如果不小心做了“用力”的动作,别慌,但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刻告诉医生或护士,可能是伤口受影响了:

(一)右上腹或中上腹疼:伤口在“抗议”

用力后突然觉得右上腹(胆管位置)或中上腹(胰管位置)疼,像针扎一样,或持续性胀痛,可能是伤口受刺激或痉挛,需要及时检查。

(二)发烧、寒战:可能是感染信号

用力后伤口如果破损,细菌可能趁机进入,引发感染,表现为发烧(体温超过38.5℃)、打寒战,同时可能伴随腹痛、恶心,需要及时用抗生素治疗。

(三)大便发黑、呕血:伤口可能出血

用力后如果大便变黑(像柏油一样),或呕吐物带血(咖啡色或鲜红色),说明伤口有出血,必须立即告诉医生,可能需要内镜下止血治疗。

七、术后“懒一点”,伤口好得快

ERCP术后的伤口虽然藏得深,但很“娇气”,“用力”的动作就像“隐形的手”,可能干扰伤口愈合。术后1-2周“懒一点”,少用力、少折腾,看似“麻烦”,其实是在给伤口“创造愈合条件”。

别觉得“不动会变懒”,也别担心“恢复慢”,等伤口安安稳稳长好,再正常活动也不迟。消化内科的护士每天提醒“别用力”,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想让你顺顺利利康复,少受疼痛和并发症的罪——这份“小心”,值得认真听。

(王星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三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