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的“江湖”中,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被戏称为“懒癌”,它似乎有着相对温和的一面,高达 99%的生存率让许多人对它放松了警惕。然而,在这看似乐观的数据背后,实则暗藏诸多潜在风险,它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般“慵懒无害”。
甲状腺乳头状癌之所以有较高的生存率,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很多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原因检查时偶然发现。这使得大部分患者能够在病情尚未严重恶化时就得到诊断和治疗,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性碘治疗等手段,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长期存活成为可能。例如,一些患者在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结节,进一步检查确诊为乳头状癌后,及时进行规范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长期随访未出现复发或转移迹象。
但“懒癌”之名可能会误导大众,让人们忽视它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首先,尽管生长缓慢,但它仍具有局部浸润和转移的潜能。如果未能及时发现,癌细胞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如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曾经有患者因颈部肿块逐渐增大且伴有呼吸困难就诊,检查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已侵犯气管,手术难度增大,术后恢复也面临更多挑战。
其次,甲状腺乳头状癌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即使在原发灶较小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颈部淋巴结的微转移。一旦转移,虽然仍可进行治疗,但治疗过程会相对复杂,可能需要更广泛的淋巴结清扫以及后续的辅助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身体负担和治疗成本。而且,部分患者可能在治疗后出现淋巴结复发的情况,需要再次接受治疗,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双重折磨。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如弥漫硬化型、高细胞型等,其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预后相对较差。这些类型的肿瘤细胞更容易出现远处转移,如转移到肺部、骨骼等部位,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生存率也会受到影响。有研究表明,这类特殊类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较普通类型有所升高。
从诊断角度来看,准确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类型、分期以及是否存在转移至关重要。但由于其症状不典型,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可能因检测手段有限或经验不足,导致误诊或漏诊。这不仅会延误治疗时机,还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方案,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在治疗方面,虽然现有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需要精准把握,切除不足可能导致残留癌细胞复发,而过度切除则可能损伤正常甲状腺组织及周围结构,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和生活质量。放射性碘治疗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且可能存在辐射相关的副作用,如唾液腺损伤导致口干等。
甲状腺乳头状癌虽有着较高的生存率,但绝不能将其简单视为“懒癌”而掉以轻心。它背后隐藏的局部浸润、转移风险以及对诊断和治疗的高要求,都警示着我们要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警惕。无论是医疗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应重视甲状腺健康,加强早期筛查和规范诊断治疗,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让“懒癌”不再兴风作浪,切实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李艳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