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乳腺癌的战场上,病理科医生犹如侦探,通过对乳腺组织切片的细致分析,抽丝剥茧般寻找癌细胞的蛛丝马迹,为临床治疗提供关键依据。这一过程犹如一场严谨的科学侦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一、精准取材:获取关键线索
当乳腺肿块或可疑病变组织被送至病理科,第一步便是精准取材。病理科医生会与临床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侦探手中的背景资料,帮助他们确定重点取材部位。对于乳腺肿块,通常会在多个不同位置进行取材,包括肿块的中心、边缘以及周围看似正常的组织,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病变区域。例如,若影像学检查显示肿块边界不规则,医生会在边界处着重取材,因为此处往往是癌细胞活跃侵袭的部位,可能隐藏着关键的诊断信息。
二、制片染色:让“证据”清晰呈现
取材后的组织样本需经过一系列复杂处理制成病理切片。首先,组织被固定在特殊的固定液中,这一步如同将现场证据“封存”,防止组织腐败和细胞结构破坏。接着,经过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组织被包裹在石蜡中,切成薄如蝉翼的切片,厚度通常只有几微米。这些切片被精心放置在载玻片上,然后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 - 伊红染色,染色后的切片在显微镜下,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红色,各种组织结构清晰可见,就像为侦探提供了一份清晰的“犯罪现场地图”,使得病理科医生能够更清楚地观察细胞的形态、排列等特征。
三、显微镜下初判:发现异常迹象
病理科医生坐在显微镜前,开始仔细审视每一张切片。他们会系统地观察细胞的大小、形状、细胞核的特征以及细胞间的排列方式等。正常乳腺腺体的排列规整有序被打破,肿瘤区域的腺管结构紊乱,失去正常的分支和走向,呈现出不规则的扩张、扭曲或融合现象。原本清晰的小叶间隔模糊不清,间质成分也异常增生,纤维组织杂乱分布,胶原纤维粗细不均且排列无序。细胞学方面,部分细胞体积增大,核质比增高。细胞核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染色深且不均匀,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这些表现提示存在乳腺癌的异常迹象。此时,医生如同在复杂的图案中寻找异样的元素,任何一个细微的异常都可能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线索。
四、免疫组化分析:精准识别“罪犯”
仅凭细胞形态有时难以确诊乳腺癌,这时免疫组化分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病理科医生会在切片上添加特定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结合,就像给癌细胞贴上标签。通过检测这些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情况,可以进一步明确癌细胞的来源和性质。例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2(HER - 2)的检测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如果癌细胞表面有 ER 和 PR 受体,说明对激素治疗可能敏感;而 HER - 2 阳性则提示可能需要靶向治疗。这一过程如同通过指纹比对来确认罪犯身份,使诊断更加精准。
五、综合判断与诊断报告:锁定“犯罪证据”
病理科医生会综合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组化分析等结果,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信息,做出最终的诊断报告。这份报告详细描述了乳腺组织的病理变化,明确是否为乳腺癌以及乳腺癌的类型、分级、分期等关键信息。如果是乳腺癌,还会对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转移风险等进行评估,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例如,对于早期、分化较好的乳腺癌,可能建议保乳手术结合术后辅助治疗;而对于晚期、侵袭性强的乳腺癌,则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治疗。
从切片到诊断,病理科医生凭借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微观世界里精心梳理每一个细节,成功锁定乳腺癌的“犯罪证据”,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点亮希望之光,在抗击乳腺癌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李艳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