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病理检查:锁定肿瘤的“显微镜之战”,切片里藏着啥秘密?

2025-07-09 11: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对抗肿瘤的战场上,病理检查宛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显微镜之战”,而那薄薄一片石蜡切片,恰似藏满神秘线索的“宝藏地图”,诸多关键秘密等待被揭开。

当疑似肿瘤的组织被送至病理科,首要任务便是制作切片。技师精准取材,将病变组织包埋于石蜡当中,经多道精细工序,切成薄如蝉翼的切片,厚度仅几微米,近乎透明,却承载着海量信息。这切片仿若微观世界里肿瘤的“画像”,细胞形态、结构布局皆清晰呈现,为后续诊断奠定基石。

置于显微镜下,病理医生开启探秘之旅。正常细胞排列有序,各司其职,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严阵以待。而肿瘤细胞则肆意妄为,生长失控,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核质比例失调,细胞核浓染且不规则,像一群莽撞闯入的“叛军”。有的肿瘤细胞分化较好,尚存部分正常模样,宛如伪装巧妙的“间谍”;有的则彻底失序,狰狞尽显,是明目张胆的“破坏狂”。医生需凭借丰富经验,从这片混沌中辨出良恶,判断肿瘤来源,是源自上皮、间叶,还是其他神秘组织,精准溯源才能有的放矢。

切片中,细胞间的“社交”也暗藏玄机。正常组织邻里和睦,细胞间连接紧密有序,如同默契配合的伙伴。肿瘤组织却不然,癌细胞之间黏附松散,好似各自为政、互不搭理的散兵游勇,还常违规侵袭周围组织,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纤维间隔被破坏,血管遭侵犯,这些迹象都是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依据。

免疫组化染色更是赋予切片“特异功能”。通过标记特定抗体,让癌细胞“原形毕露”。例如乳腺癌,若雌激素受体阳性,切片上对应细胞就会染成棕褐色,提示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HER2 过表达则有靶向治疗契机。这些染色结果如同破案关键线索,勾勒出肿瘤的“性格特点”与潜在软肋。

特殊染色也不遑多让,它能凸显黏膜、基底膜等细微结构。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黏液湖一经染色便无所遁形,帮助区分癌与肉瘤;网状纤维染色可明晰肿瘤浸润边界,判断有无完整包膜,为分期、预后评估添砖加瓦。

分子病理检测则是深入内核的“情报挖掘”。从切片提取微量 DNA 或 RNA,探寻基因突变、扩增、融合等隐秘变异。肺癌中 EGFR 突变,意味着患者可能从靶向药物受益;HER2 基因扩增于胃癌预后及治疗抉择息息相关。这些基因层面的蛛丝马迹,串联起个体化诊疗的精准路径。

病理检查的切片虽小,却凝聚着肿瘤的“前世今生”。每一次观察、每项染色、每轮基因检测,都是向病魔发起的深度拷问。医生们借由这片微观天地,洞察肿瘤本质,为临床治疗方案点亮灯塔,在这场无声却关乎生死的“显微镜之战”中,切片里的秘密就是战胜肿瘤的关键密钥,引领患者走向康复曙光。

(王冬宇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病理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