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换药看着是基础操作,其实藏着不少门道。换得好能帮伤口快点长,换不好可能耽误愈合甚至引发感染。今天就用大白话讲讲换药的完整流程,从准备工作到最后收尾,一步都不能错。
一、换药前的准备:这些东西不能少
先得把用的东西备齐。无菌换药包是必须的,里面一般有换药碗、镊子(最好准备两把,一把夹干净东西,一把碰伤口)、纱布。然后是消毒用品,常用的有碘伏(现在很少用酒精直接擦伤口了,太刺激),还有生理盐水(用来冲伤口)。别忘了戴无菌手套,准备几个垃圾袋(一个放污染的敷料,一个扔其他垃圾)。还得看看病人的情况。问问他伤口疼不疼,有没有觉得不舒服,测个体温(发烧可能提示感染)。环境也很重要,换药前半小时别扫地、铺床,避免扬尘;家属最好暂时回避,保持病房安静。
二、消毒顺序:从里到外,“由洁到污”是铁律
拆敷料是第一步,动作一定要轻。先用手慢慢揭开敷料的边缘,要是敷料和伤口粘住了,别硬扯,可以用生理盐水打湿纱布,泡软了再慢慢揭开,不然会扯到新生的肉芽组织,又疼又影响愈合。
接下来是消毒,这可是关键步骤。清洁伤口(比如缝合好的手术切口,没有渗液和感染)要从伤口中心往外擦,就像画圆圈一样,范围至少要超过伤口周围5厘米。用碘伏浸湿纱布,第一遍擦完就换一块纱布,总共擦2-3遍,每一遍都不能往回擦,避免把外面的细菌带到伤口中心。
感染伤口或者有引流的伤口就反过来,得从伤口周围健康的皮肤往伤口中心擦,也是螺旋状,但方向别搞错了,这样能减少健康皮肤被污染的风险。要是伤口里有坏死组织或者脓液,得先用生理盐水轻轻冲干净,再按这个顺序消毒。
消毒的时候要注意,镊子尖不能碰到换药碗边缘或者其他东西,保持无菌。消毒完别急着盖纱布,等碘伏晾干几秒钟,不然湿乎乎的纱布容易粘在伤口上。
三、敷料选择:不是越厚越好,对症选才对
选敷料就像给伤口“穿衣服”,得根据伤口情况来:刚缝合的清洁伤口:用无菌纱布就行,一般盖2-3层,太薄了容易蹭脏,太厚了不透气。要是伤口在关节附近,病人活动多,可以用弹性绷带轻轻固定一下,但别绑太紧,免得影响血液循环。有少量渗液的伤口:可以用无菌纱布加一层吸收性敷料(比如藻酸盐敷料),它能吸收渗液,保持伤口湿润又不泡坏皮肤。渗液不多的话,每天换一次就行;渗液多的可能需要一天换两次,别等敷料湿透了才换,容易滋生细菌。感染或渗液特别多的伤口:可能需要用含抗菌成分的敷料(比如银离子敷料),但得遵医嘱用。这种伤口换药时要注意观察渗液的颜色和气味,要是有恶臭或者绿色脓液,得及时告诉医生。快愈合的小伤口:可以用透明贴(比如无菌敷贴),它防水还能观察伤口情况,病人洗澡也方便。但如果伤口还在渗液,就别用这个,不透气反而不好。
四、换药后的收尾:细节决定成败
换完药别着急走,还有几件事要做。把用过的敷料、纱布都扔进黄色垃圾袋,镊子、换药碗按医疗废物处理。然后帮病人摆个舒服的姿势,告诉他换药后的注意事项:比如别让伤口沾水,活动时小心别碰到敷料等。最后,一定要记好换药记录。写下伤口的情况:有没有渗液、颜色怎么样、周围皮肤红不红,还有用了什么敷料。这些记录能帮医生判断伤口恢复情况,特别重要。其实换药不只是简单换块纱布,每一步都关系到伤口的愈合。消毒顺序不能乱,敷料选择要合适,操作时多注意病人的感受,动作轻一点、耐心一点。做好这些,才能真正帮病人的伤口顺利长好,这才是咱们外科护理的基本功。
(康烁 张家口市宣化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