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卫生宣传和日常交流中,“HIV”和“艾滋病”这两个词常常被一同提及,甚至很多人将它们混为一谈,认为二者是等同的概念。但实际上,HIV和艾滋病有着紧密联系却又截然不同。
一、HIV
HIV,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主要侵犯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HIV病毒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生存策略。它的外层是一层脂质包膜,包膜上镶嵌着来自宿主细胞的糖蛋白,这些糖蛋白就像病毒的“钥匙”,能够帮助病毒识别并附着在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上,进而进入细胞内部。一旦进入细胞,HIV就会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和酶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产生大量新的病毒颗粒。这些新病毒会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健康的CD4+T淋巴细胞,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需要强调的是,HIV并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厕所、游泳池等,这些行为都不会导致HIV的传播。因此,我们无需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歧视。
二、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HIV感染的最终阶段。当HIV在人体内持续复制,不断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有效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这时就进入了艾滋病期。
机会性感染是指一些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易感染的病原体,在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时趁机入侵人体并引发疾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结核病、念珠菌病等。这些感染在普通人群中可能症状较轻或甚至不发病,但在艾滋病患者身上却往往病情严重、难以控制,且容易反复发作。
除了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患者还容易患上各种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这些肿瘤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密切相关,由于免疫系统无法及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导致肿瘤细胞得以生长和扩散。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了上述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持续发热、盗汗、乏力、消瘦、腹泻等。
三、HIV感染与艾滋病的区别与联系
HIV感染和艾滋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发展过程,但它们处于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HIV感染是指人体被HIV病毒侵入并开始在体内复制,但此时免疫系统尚未受到严重破坏,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痛、乏力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在这个阶段,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标志物,可以确诊HIV感染。
如果HIV感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毒会持续破坏免疫系统,经过数年至十年的潜伏期后,逐渐进入艾滋病期。潜伏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感染病毒的数量、毒株的类型、个体的免疫功能状况等。在潜伏期内,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体内病毒持续复制,具有传染性。
一旦进入艾滋病期,患者的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崩溃,无法抵御各种病原体的攻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HIV感染者都会发展到艾滋病期。
四、正确对待HIV感染和艾滋病
了解HIV和艾滋病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正确对待这种疾病至关重要。对于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关爱和支持,消除歧视和偏见。他们同样是社会的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歧视不仅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治疗和生活质量,也不利于疾病的防控工作。
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感染HIV。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保持单一的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的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确保使用经过严格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感染HIV的妇女如果计划怀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母婴阻断措施,降低胎儿感染的风险。
HIV和艾滋病虽然密切相关,但并非一回事。HIV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而艾滋病是HIV感染的严重后果。通过科学认知、积极预防和正确对待,我们能够有效控制HIV的传播,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环境。
(许萌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