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许多人对肾癌检查存在误解,甚至因争议而忽视检查。
一、肾癌检查为何必不可少?
肾癌早期常无典型症状,超过50%的患者通过体检偶然发现异常。若未及时检查,肿瘤可能逐渐增大,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至肺、骨等器官,导致血尿、腰痛、腹部包块等“三联征”,此时治疗难度和预后均显著恶化。
医学研究显示,早期肾癌通过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肾癌即使接受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不足20%。因此,定期进行肾癌筛查是预防病情恶化的关键防线。
二、肾癌检查的“黄金组合”:超声+CT
1、超声检查:作为初筛工具,可发现肾脏内直径≥1cm的肿块,并初步判断其性质。其优势在于无创、便捷、成本低,适合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2、CT扫描:是确诊肾癌的“金标准”。增强CT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血管的关系,准确率超过90%。对于超声发现的可疑病灶,CT能进一步明确是否为恶性肿瘤。
3、MRI检查:对碘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者,MRI是替代CT的优选方案。其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可辅助评估肿瘤侵犯范围。
4、血液与尿液检查:虽无法直接诊断肾癌,但可通过检测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功能,或通过肿瘤标志物提供辅助信息。
三、肾癌检查的三大争议焦点
1、穿刺活检:该做还是不该做?
穿刺活检是确诊肿瘤的直接方法,但肾癌穿刺存在争议。一方面,穿刺可能引发出血、感染或肿瘤种植转移;另一方面,多数肾癌通过影像学特征即可临床诊断,无需活检。目前医学界共识:仅对无法通过影像学确诊、需明确病理类型或计划进行靶向治疗的患者,才建议穿刺活检。
2.、肿瘤标志物筛查:靠谱吗?
部分体检机构将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标志物纳入肾癌筛查项目,但医学研究证实,这些标志物对肾癌的敏感性不足10%,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3、淋巴结清扫:过度治疗还是必要手段?
传统肾癌根治术常包含淋巴结清扫,但近年研究显示,对于术前无淋巴结转移证据的患者,清扫术对生存率无显著改善,反而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目前指南推荐:仅对高风险患者或术前影像学提示淋巴结转移者,才考虑清扫术。
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查方案?
1、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肥胖、有肾癌家族史或患有终末期肾病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肾脏超声检查,必要时加做CT。
2、普通人群:40岁以上者可将肾脏超声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每2-3年检查一次。
3、可疑症状者:若出现无痛性血尿、持续腰痛或腹部触及包块,需立即就医,优先安排增强CT或MRI检查。
4、特殊情况:对碘造影剂过敏者,可选择MRI或超声造影替代增强CT;肾功能不全者需避免使用造影剂,优先选择超声或MRI。
五、肾癌检查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准备
超声检查无需特殊准备,但需空腹;
CT增强扫描需提前确认是否对碘造影剂过敏,并空腹4-6小时;
MRI检查前需去除体内金属物品。
2、检查后护理
穿刺活检后需卧床休息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增强CT后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若出现发热、腰痛加重或血尿,需立即就医。
3、心理调适
检查结果异常不等于确诊癌症,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避免因过度焦虑影响后续治疗,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生建议。
肾癌检查是预防病情恶化的重要手段,患者应理性看待检查争议,遵循科学指南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通过定期体检和及时干预,多数早期肾癌可实现临床治愈。守护健康,从正确认识肾癌检查开始!
(徐红阁 永煤集团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