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常规认知里,似乎生病了就该多用药,尤其是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常受多种疾病困扰的老年人,很多人觉得吃的药种类越丰富、剂量越大,就越能有效控制病情,恢复健康。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对于老年人而言,绝不是吃药越多越好,这其中蕴含着诸多复杂的医学原理和潜在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的肝脏代谢功能减弱,肾脏排泄能力也大不如前。药物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需要通过肝脏进行解毒转化,再经肾脏排出体外。当肝肾功能下降时,药物就容易在体内蓄积,无法及时被清除,进而导致血药浓度异常升高。比如一些常用的抗生素,正常情况下按照标准剂量服用能发挥良好抗菌作用且安全性可控,但老年人若过量使用,就可能因药物蓄积引发毒性反应,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甚至更严重的脏器损害症状。
而且,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常并存。这时候如果每种病都单独开一大堆药,各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风险就会急剧增加。不同药物可能有着相似的副作用叠加效应,还有些药物会影响彼此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过程,改变药效发挥的程度和时间。曾经就有案例显示,一位老人同时服用多种心血管药物和抗凝药,由于药物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导致凝血功能严重紊乱,最终引发脑出血这一致命并发症。
从心理层面来看,过度依赖药物还会让老年人忽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基础性影响。他们可能会认为反正有药顶着,就可以继续抽烟喝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而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恰恰是许多疾病的诱因。实际上,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调节内分泌;合理膳食能保证营养均衡,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戒烟限酒更是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关键举措。单纯依靠药物而摒弃健康生活理念,无异于缘木求鱼,难以真正实现疾病的长期有效管理。
临床医生在为老年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秉持的原则是“精简用药”。优先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相互作用较小的药物;尽可能采用单药治疗,只有在必要时才谨慎联合用药;并且会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精细调整剂量,从小剂量起始,缓慢滴定至最佳有效剂量。例如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医生会先评估患者钙摄入情况、维生素 D 水平等因素,再决定是否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 D,而不是盲目堆砌各类补钙产品。
家属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正确引导。子女要关注父母的用药动态,定期陪他们整理药箱,丢弃过期变质药品,提醒按时按量服药;社区医疗机构可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讲座,普及合理用药知识,纠正错误观念。毕竟,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不能寄托于无节制地吞服药物上,而是要综合考量身体状况、疾病特点、药物特性等多方面因素,走出一条科学、适度的用药之路。
总之,老年人用药绝非越多越好,精准、合理、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才是守护他们晚年健康的正道。只有这样,才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对抗疾病的帮手,而非危害健康的隐患。
(韩宁 郑州人民医院 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