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定期复查
肝癌根治性切除后的前五年,复发或再发的概率并不低:术后三年内有约一半患者会出现新的病灶,五年累计复发率可超过七成。复查的意义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大量实践证明,规律随访可把微小复发病灶在尚未产生症状时就锁定下来,为二次手术、消融或介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二、复查节奏先理清
复查并非“一刀切”,而是按风险高低分层管理:
• 术后第1个月:首次复查,重点评估手术并发症和肝功恢复。
• 术后第2–24个月:高复发风险期,每2–3个月复查一次。
• 术后第25–60个月:若持续无复发,可延长至3–6个月一次。
• 术后第5年以后:每年一次即可,进入长期慢病管理模式。
三、血液检查:一滴血里的多重信息
1. 肝功能全项
包括转氨酶(ALT、AST)、胆红素(TBil、DBIL)、白蛋白、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等,用来判断剩余肝脏的代偿能力,决定能否耐受下一步治疗。
2. 血常规
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能提示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或门静脉高压进展。
3. 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仍是随访的“第一哨兵”。更重要的是与自己上一次结果纵向比较,而不仅仅看是否超过正常上限。AFP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循环肿瘤DNA(cfDNA)等新型指标正在逐步进入临床,可提高AFP阴性患者的早期检出率。
4. 病毒性肝炎监测
我国约八成原发性肝癌与HBV相关,术后若HBV-DNA反弹,会显著增加复发风险。因此每次复查都要查HBV-DNA(或HCV-RNA),必要时调整抗病毒药物。
5. 凝血功能
凝血因子合成下降往往是肝功能恶化的早期信号,也可预测门静脉血栓风险。
四、影像学检查:给肝脏做一次“全景扫描”
1. 腹部对比增强超声
经济便捷,可作为常规筛查。但对小于1 cm的病灶敏感度有限,需与其他影像互补。
2. 多期增强CT或肝脏特异性对比剂MRI
术后两年内建议每3个月一次,MRI对微小病灶和胆道系统的分辨率更高;若肾功能不佳,可选择CT。
3. 胸部CT平扫
肝癌肺转移最常见,胸部平扫即可早期发现结节,无需每次都做增强。
4. 骨扫描或PET-CT
仅在AFP持续升高、但常规影像未见病灶,或出现骨痛症状时启用,用来寻找肝外转移。
五、特殊功能学检测:为“剩余肝脏”打分
对于大范围肝切除或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医生可能安排一次肝储备功能测试。
• 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15分钟滞留率(ICG-R15)>10%提示储备不足,需更密切随访。
• LiMAx呼气试验:通过13C标记底物在线检测肝细胞代谢能力,与剩余肝体积高度相关,可提前预警术后肝功能不全。
六、日常症状与体征的自我监测
复查不仅发生在医院,也发生在每日生活:
• 体重:两周内骤降2 kg以上需警惕。
• 眼白与小便颜色:黄疸复燃往往是胆道梗阻或肝内复发的信号。
• 腹胀:平躺时自测腹围,若持续增大,可能提示腹水或门静脉高压。
• 右上腹隐痛:若与体位无关、逐渐加重,应及时就诊。
七、把检查结果连成一条“个人曲线”
把每次AFP、ALT、白蛋白、PT等数据按时间轴画成折线图,比单看一次绝对值更能发现早期偏移。多数医院已开通手机端化验单查询,患者及家属可主动截图保存,复诊时与医生共同回顾。
八、复查前的实用小贴士
• 空腹:肝功能、凝血及肿瘤标志物需空腹8–12小时,当日早晨不服口服药,可随身带药,抽血后补服。
• 清淡饮食:前一晚避免油腻、饮酒、熬夜,以免转氨酶假性升高。
• 影像预约:增强CT/MRI需提前一天或当天早晨禁食、签署对比剂同意书;肾功能不全者要事先验肌酐。
• 资料带齐:既往出院小结、病理报告、影像光盘、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能让医生快速对照。
九、出现哪些红旗必须提前就诊
• AFP单次升高超过20%且持续上升;
• 影像报告出现“新发强化结节”“门静脉充盈缺损”;
• 近期明显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 皮肤巩膜黄染或小便呈浓茶色;
• 腹胀加重或双下肢水肿。
十、写在最后
肝癌治疗是一场马拉松,手术只是第一公里。规律复查就像路边的里程牌,告诉你肝脏“跑”得稳不稳、需不需要补给或变道。把每次复查当作与医生共同制定下一步健康计划的契机,而不是被动等待判决。只要坚持科学随访,大多数患者都能在复发苗头出现时就把它“按下去”,继续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赵艳红 汝州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