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肠癌筛查做肠镜?像给肠子“拍写真”,早发现早省心

2025-07-26 11: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肠癌筛查太痛苦了”“做肠镜会伤害肠道”……这些误解让许多人谈“镜”色变。然而,肠镜早已不是传统认知中“痛苦的检查”,而是通过高清摄像头为肠道拍摄“动态写真”的精密仪器。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二位,但早期筛查可使五年生存率提升至90%以上。肠镜作为筛查金标准,正以更舒适、更精准的方式守护肠道健康。

一、肠镜:肠道的“高清直播”与“动态写真”

肠镜,全称电子纤维结肠镜,是一根直径约1厘米的细长软管,前端装有可弯曲的高清摄像头和冷光源。当它从肛门缓缓进入肠道时,医生可通过显示屏实时观察肠道黏膜的每一处细节——从直肠的褶皱到回盲部的“肠道拐角”,全程无死角。

检查过程揭秘:

1.肠道准备:检查前1-2天需低纤维饮食,检查前6小时服用泻药(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并配合适量运动促进排便,直至排出清水样粪便。新型泻药口感优化,部分医院还提供陈皮水缓解不适。

2.检查阶段:患者侧卧于检查床,医生将肠镜经肛门插入,同时注入少量气体扩张肠腔。普通肠镜全程约15-30分钟,无痛肠镜通过静脉麻醉让患者“睡一觉”完成检查。

3.精准诊断:医生可清晰观察肠道黏膜颜色、血管形态,发现息肉、溃疡或肿块,并直接取样活检。例如,克罗恩病在肠镜下呈现“鹅卵石样”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则表现为连续性黏膜充血糜烂。

二、为何肠镜是肠癌筛查的“金标准”?

1.直击病灶,准确率超90%

传统筛查方法如粪便潜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风险。而肠镜可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结构,对早期癌变(如直径<5毫米的微小息肉)的检出率高达95%以上。美国结直肠癌筛查参与率从2000年的38%提升至2018年的66%,同期发病率下降46%,死亡率降低52%,印证了肠镜筛查的实效。

2.查治一体,阻断癌变进程

肠镜不仅是诊断工具,更是治疗“导航仪”。检查中若发现息肉,医生可立即通过高频电刀切除,阻断其向癌症演变的可能。研究显示,95%的结直肠癌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而肠镜下切除息肉可使肠癌风险降低76%-90%。

3.覆盖全人群,尤其适合高危者

以下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年龄≥45岁;

-有肠癌家族史;

-长期患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既往有肠息肉或肠癌病史;

-长期吸烟、肥胖、缺乏运动。

三、打破误区:肠镜检查的“真相”与“舒适升级”

误区1:“肠镜很痛苦,难以忍受”

真相:检查耐受度因人而异。身体瘦弱、便秘或腹部手术史者可能感到胀痛,但可选择无痛肠镜。静脉麻醉药丙泊酚代谢快,数小时即可排出体外,无后遗症风险。检查时使用肠镜专用裤或遮羞布保护隐私,全程在独立检查室由专业团队操作。

误区2:“肠道准备太麻烦,影响检查效果”

真相:肠道清洁度直接影响病变检出率。若粪便残留遮挡视野,可能导致漏诊。新型泻药搭配运动(如散步)可提高清肠效率,检查前一天避免食用带籽水果(如猕猴桃)、粗纤维蔬菜(如芹菜)等难消化食物。

误区3:“肠镜会损伤肠道,引发感染”

真相:肠镜采用无菌操作,且每次使用后严格消毒灭菌。检查中注入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易被肠道吸收,减少腹胀不适。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肠穿孔(风险<0.1%),多由肠道严重粘连或操作失误导致,与检查本身无关。

四、从筛查到预防:构建肠道健康防线

1.定期筛查,早诊早治

建议健康人群45岁起每5-10年做一次肠镜;高危人群缩短至1-3年。若首次检查无异常,可延长筛查间隔;若发现息肉或炎症,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2.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

-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戒烟限酒:吸烟者肠癌风险增加1.8倍,酒精摄入每增加10克日,风险上升7%。

3.关注症状,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腹痛或体重下降,需立即就诊。早期肠癌可能无症状,因此筛查比“等信号”更重要。

五、案例:一次肠镜,挽救生命的转折点

52岁的李先生因父亲患肠癌,在医生建议下接受肠镜检查。检查中发现一枚直径8毫米的腺瘤性息肉,病理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前病变)。医生当场切除息肉,术后无需化疗。李先生感慨:“如果晚几年检查,可能就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了。”

肠道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肠镜筛查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用科技之光照亮肠道隐秘角落的“守护者”。从今天起,放下偏见,主动筛查,让这场肠道“写真”成为您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早发现、早干预,方能将肠癌扼杀在萌芽状态。

(原伟伟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