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大肠癌筛查别等老了?四十岁后给肠子“做个体检”更安心

2025-08-03 08: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大肠癌是啥?它是“悄悄长大的息肉”变的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普外科的“常客”,但它有个特点:“低调”——早期几乎没症状,等出现腹痛、便血、体重下降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这是因为大肠癌大多是从“肠息肉”慢慢变来的,这个过程通常要5-10年,就像“一颗种子慢慢长成大树”,早期发现息肉并切掉,就能阻止它变成癌。

大肠癌是‘最容易预防的癌’,只要早点筛查,在息肉阶段发现它,一刀切掉就完事,不用放化疗;但要是等老了才查,息肉可能已经变成癌,甚至转移了,治疗起来又花钱又遭罪。”数据显示,40岁以上做过筛查的人,大肠癌死亡率比不筛查的人低40%,这就是筛查的意义。

二、为啥四十岁要开始查?大肠癌“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别等老了才着急

很多人觉得“大肠癌是老年病,60岁后再查也不晚”,但现在情况变了——普外科门诊里,30多岁得大肠癌的人越来越多,最小的患者才26岁,这些人大多没做过筛查,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1.大肠癌“年轻化”,四十岁不再是“安全线”

近10年,我国40-59岁人群的大肠癌发病率上升了15%,比60岁以上人群的上升速度还快。这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爱吃烧烤、油炸食品(含致癌物),久坐不动(肠道蠕动慢,毒素停留久),熬夜(免疫力下降),这些都会加速肠息肉的癌变。

2.息肉变癌要5-10年,四十岁查能“抓住黄金期”

肠息肉变成癌,平均需要5-10年:40岁发现息肉,切掉后定期复查,几乎不会得癌;要是50岁才查,可能息肉已经开始癌变;60岁再查,说不定癌已经长很大了。就像“房子漏水”,40岁发现补个缝就行,50岁可能要换块砖,60岁说不定整面墙都得拆,差别太大。

三、大肠癌筛查有哪些方法?从“简单”到“精准”,总有一款适合你

大肠癌筛查方法有很多,不用都做,根据年龄和风险选就行,普外科医生会帮你推荐:

1.最方便:大便潜血试验,在家就能做

大便潜血试验(查大便里的“隐藏血液”)是最简单的筛查方法,药店或医院都能买到试剂盒,自己在家留大便样本就行,不用去医院。原理是:肠息肉或癌会轻微出血,血液混在大便里看不出来,但试验能检测到。

建议:40-50岁、没症状的普通人,每年做1次,连续做3次(单次可能漏检)。如果结果阳性(有血),再做肠镜进一步检查。优点是方便、便宜(每次几十块),缺点是“不够精准”(痔疮出血也会阳性,可能让人白担心)。

2.最常用:肠镜检查,能“发现+治疗”一步到位

肠镜是大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一根带摄像头的细管子从肛门伸进去,能看清整个大肠(从直肠到盲肠)的每一处黏膜,发现息肉能直接切掉(不用开刀),还能取组织做病理检查(确定是不是癌)。

建议:40岁以上普通人,每5-10年做1次;有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得过大肠癌)的人,40岁开始每3-5年做1次;曾经发现过息肉的人,每年做1次(息肉容易复发)。

很多人怕肠镜“疼”,其实现在有“无痛肠镜”(打麻药睡觉,醒来就做完了),90%的人都说“没感觉”。有个患者做完无痛肠镜说:“比拔牙还轻松,早知道不害怕这么多年了。”

3.其他方法:适合“怕肠镜”的人,但不如肠镜精准

-粪便DNA检测:查大便里的癌细胞DNA,比潜血试验精准,适合怕肠镜的人,每3年做1次,但价格贵(每次几百块),阳性后还是要做肠镜。

-钡剂灌肠:喝造影剂后拍X光,能看到大肠轮廓,发现大的肿瘤,但小息肉可能漏检,现在很少用了。

四、做肠镜前要“清肠”,这几步做好,检查才顺利

很多人觉得肠镜“麻烦”,主要是怕“清肠”(让肠子空空的,方便医生看清楚),其实只要按步骤做,清肠没那么难受:

1.检查前1天:吃“无渣食物”,别让肠子“留垃圾”

检查前1天只能吃“易消化、没渣”的食物,比如白粥、面条、鸡蛋羹(别放蔬菜),不能吃蔬菜、水果(纤维多,不好排)、肉类(消化慢)、带籽的食物(比如西瓜、火龙果,籽会粘在肠壁上)。

2.检查前4-6小时:喝“清肠药”,把肠子“冲干净”

清肠药(比如聚乙二醇)要按医生要求喝,一般是“2升水+药粉”,分两次喝(第一次喝1升,隔1小时喝第二次),喝的时候慢点(1小时喝完1升),别一口气灌,不然会恶心呕吐。

喝完药后会频繁拉肚子(4-5次),拉到最后像“清水”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没有固体渣子,就说明清干净了;如果还有渣,可能需要加量喝药,不然肠镜看不清,白做。

3.检查当天:别吃饭,放松心态

检查当天早上别吃饭,穿宽松的裤子(方便穿脱),提前到医院。做普通肠镜(不打麻药)的人,检查时可能有点腹胀或轻微疼痛,放松深呼吸(别憋气)能缓解;做无痛肠镜的人,打麻药后就睡着了,全程没感觉,醒来可能有点腹胀(放几个屁就好了)。

五、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四十岁后必须“主动筛查”,别拖延

这几类人得大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40岁后一定要主动做筛查,不能等有症状再查:

1.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遗传风险高

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得过大肠癌,自己得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而且发病可能更早(比如父母50岁得病,自己可能40岁就发病)。这类人最好40岁就做第一次肠镜,之后每3-5年做1次。

2.曾经长过“肠息肉”的人:息肉容易复发癌变

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前身”,切掉后还可能再长,而且复发的息肉癌变风险更高。这类人必须每年做1次肠镜,发现新息肉及时切掉,别以为“切过就没事了”。

3.有“慢性肠道病”的人:炎症刺激容易癌变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炎,会长期刺激肠黏膜,导致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增加癌变风险(患病10年以上,风险升高5-10倍)。这类人除了治肠炎,还要从40岁开始,每2-3年做1次肠镜。

4.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风险比普通人高

长期吃红肉(猪肉、牛肉、羊肉)和加工肉(香肠、培根)、吸烟、喝酒、肥胖、久坐不动的人,得大肠癌的风险也比普通人高,40岁后最好每年做大便潜血试验,每5年做1次肠镜。

六、筛查发现“息肉”怎么办?别慌,切掉就没事

很多人做肠镜发现息肉就怕“是不是癌”,其实90%的肠息肉是良性的,尤其是“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癌变概率很低,切掉后定期复查就行,不用化疗放疗。

1.小息肉(<1厘米):肠镜下直接切掉,不用住院

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医生在做肠镜时就能用“圈套器”套住,通电烧掉或切掉,伤口很小(像“扎破一个小水泡”),术后观察1-2小时就能回家,当天吃流食(粥、汤),第二天正常吃饭。

2.大息肉(>1厘米)或怀疑癌变:可能需要住院切除

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或看起来像癌(形状不规则、表面出血),可能需要住院,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比肠镜下切除更彻底),术后观察1-2天(怕出血),一般1周就能恢复。

3.已经癌变但早期:肠镜+小手术,不用“大动干戈”

如果息肉已经癌变,但还在“早期”(癌细胞没侵犯肠壁深层),肠镜下切掉息肉后,可能再做个小手术(局部切除肠管),不用切大面积肠子,也不用化疗,5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

最怕的是“发现时已经是晚期”(癌细胞转移到肝、肺),这时候即使手术、化疗,5年生存率也不到30%,所以早筛查、早发现息肉,比什么都重要。

七、除了筛查,这些习惯能“保护肠子”,降低癌变风险

筛查是“发现问题”,平时养成这些习惯,能“减少息肉生长”,从源头降低大肠癌风险:

1.多吃“高纤维食物”,让肠子“动起来”

蔬菜、水果、全谷物(燕麦、玉米、糙米)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减少毒素停留时间),还能滋养肠道里的“好细菌”(抑制坏细菌繁殖)。建议每天吃500克蔬菜、200克水果,主食里一半换成全谷物。

2.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别给肠子“喂毒素”

红肉(猪肉、牛肉、羊肉)吃多了(每天超过100克),肠道会代谢出“致癌物质”;加工肉(香肠、培根、火腿)里的防腐剂和添加剂,也会刺激肠黏膜。建议每周吃红肉不超过500克,加工肉尽量不吃。

3.别久坐,让肠子“活动活动”

久坐会让肠道蠕动变慢,粪便在肠子里停留时间变长,毒素吸收增多。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快走、游泳、骑车都行),能促进肠道蠕动,降低息肉癌变风险。

4.戒烟限酒,减少“肠黏膜刺激”

吸烟会让烟草里的致癌物进入肠道,刺激黏膜;过量喝酒(每天超过2两白酒)会损伤肠黏膜,增加癌变风险。戒烟、每天喝酒不超过1两(白酒),能让肠子少受刺激。

总结:四十岁后给肠子“体检”,是最划算的健康投资

大肠癌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太晚”。40岁后做大肠癌筛查,尤其是肠镜检查,能在息肉阶段就把癌“扼杀在摇篮里”,既少受罪又少花钱。

别再觉得“自己年轻、没症状就不用查”,等有症状时可能已经晚了。记住:大肠癌筛查就像给房子“定期检修”,早点发现小裂缝,补一补就没事;等房子塌了再修,就难了。四十岁后,主动给肠子做个体检,才能吃得香、睡得稳,日子过得更安心。

(张永磊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