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癌早期没症状?有家族史的人得多“留心眼”

2025-07-29 19: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胃癌是个“潜伏高手”,早期信号比“蚊子叮”还隐蔽

胃癌被普外科医生称为“最会伪装的癌症”,早期几乎没什么特异性症状——既不会天天胃疼,也不会吃不下饭,最多就是偶尔有点胃胀、嗳气,或者吃多了有点反酸,这些感觉太普通了,谁会往癌症上想?

这和胃的“性格”有关:胃壁肌肉厚实,黏膜下神经丰富,早期肿瘤只在黏膜层“小打小闹”时,根本刺激不到痛觉神经,就像“手上扎了根小刺,不碰不疼”。等肿瘤长到一定程度(侵犯到肌层或神经),才会出现明显症状(比如持续胃痛、呕吐、体重下降),但这时候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

普外科门诊里,70%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其中不少人说:“之前一点感觉都没有,怎么突然就晚期了?”这就是胃癌的可怕之处——早期无症状,有症状时多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二、有家族史的人,为啥得“多留心眼”?遗传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

“家族史”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这里的“家族史”指的是: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一人或多人患胃癌(尤其是50岁前发病的)。这类人得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而且发病年龄可能更早(比如家人60岁得病,自己可能40岁就发病)。

1.遗传基因在“捣乱”,让胃黏膜更“脆弱”

研究发现,胃癌患者中约10%存在“遗传性胃癌易感基因”(比如CDH1基因突变),这些基因会让胃黏膜细胞“修复能力变差”,就像“劣质瓷砖更容易开裂”,遇到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等刺激时,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癌变。

2.家族习惯“助攻”,不良因素代代传

除了基因,家族共同的生活习惯也会“推波助澜”:比如全家爱吃腌菜、熏肉(含亚硝酸盐、苯并芘等致癌物),喜欢吃烫食(超过65℃的食物会损伤胃黏膜),或者家人都感染幽门螺杆菌(通过共餐传播),这些因素叠加,会让胃癌风险“雪上加霜”。

临床发现,有家族史且爱吃腌菜的人,得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8倍,比单纯有家族史的人高1倍多,可见“遗传+习惯”的威力。

三、有家族史的人,该怎么做才能“防患于未然”?从“筛查”到“习惯”,步步为营

有家族史的人,别等有症状再检查,要主动出击,做好这三件事,能把胃癌风险降到最低:

1.早点做胃镜,别等“40岁后”

普通人建议40岁做第一次胃镜,有家族史的人要提前:

-家人患病时年龄<50岁:自己30岁就做第一次胃镜。

-家人患病时年龄≥50岁:自己35岁做第一次胃镜。

-检查频率:第一次没问题,每2-3年做一次;发现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每年做一次。

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金标准”,能看清胃黏膜的每一个角落(哪怕是0.5厘米的小肿瘤),还能取组织做病理检查,判断是否癌变。有个35岁的女士,妈妈50岁得胃癌,她35岁做胃镜,发现一个0.3厘米的“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后,不用化疗,现在每年复查,完全不影响生活。

很多人怕胃镜“难受”,其实现在有“无痛胃镜”(静脉麻醉,睡10分钟就做完),90%的人都说“没感觉”,别因为怕疼耽误筛查。

2.干掉“幽门螺杆菌”,别让它“啃食”胃黏膜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头号帮凶”,有家族史的人如果感染它,癌变风险会增加2倍。建议有家族史的人,先做“碳13/14呼气试验”(吹口气就能查),如果阳性,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彻底根除(用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质子泵抑制剂+1种铋剂,吃10-14天)。

根除后还要注意:分餐(用公筷公勺)、定期复查(每年一次呼气试验),避免再次感染(家人如果也感染,要一起治疗,不然会交叉感染)。有个患者,自己根除了幽门螺杆菌,但妻子没治,半年后又被感染,医生说:“对付幽门螺杆菌,全家一起治才管用。”

3.改掉“伤胃习惯”,给胃“减减负”

有家族史的人,胃黏膜本就脆弱,更要避开这些“伤胃行为”:

-别吃“重口味”:少吃腌菜、熏肉、腊鱼(每周不超过1次),少吃麻辣火锅、烧烤(辣椒、高温会刺激胃黏膜)。

-别吃“太烫的”:超过65℃的汤、粥、火锅,等凉到不烫嘴再吃(用嘴唇抿一下,不觉得烫再咽)。

-别“饿一顿饱一顿”:胃喜欢“规律工作”,饿太久会让胃酸腐蚀黏膜,吃太饱会撑坏胃壁,建议三餐定时定量,每餐七分饱。

-别“烟酒不离手”:吸烟会让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修复;酒精会直接损伤黏膜,有家族史的人最好戒烟,喝酒别超过“一天1两白酒(或2两红酒)”。

四、除了家族史,这些人也得“多留心”,胃癌风险比普通人高

除了有家族史的人,这几类人也是胃癌“高危人群”,同样要早点筛查、注意防护:

1.感染幽门螺杆菌且没治疗的人

幽门螺杆菌会“黏在胃黏膜上”,分泌毒素损伤细胞,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长期不治疗,约1%的人会发展成胃癌(普通人风险0.1%)。建议成年人都查一次幽门螺杆菌,阳性就及时治疗。

2.有“癌前病变”的人

胃息肉(尤其是直径>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这些被称为“胃癌前病变”,就像“胃里的定时炸弹”,不及时处理,5-10年内癌变风险高达5%-10%,需要每年做胃镜监测。

3.长期吃“伤胃药”的人

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超过3个月),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溃疡和胃癌风险,这类人要在医生指导下同时吃“胃黏膜保护剂”,并定期做胃镜。

五、早期胃癌能治好吗?发现得早,5年生存率超过90%

很多人怕“得了胃癌就完了”,其实早期胃癌(肿瘤只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没转移)治疗效果非常好:

-内镜下切除(不用开刀,通过胃镜把肿瘤切掉):适合早期小肿瘤,5年生存率超过95%,和正常人寿命差不多。

-手术切除部分胃(切2/3胃):适合稍大的早期肿瘤,5年生存率90%以上,术后好好保养,能正常吃饭、生活。

但如果是晚期胃癌(肿瘤侵犯到胃壁外,有转移),5年生存率不到30%,治疗花钱多还遭罪。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发现早晚”。

总结:有家族史的人,防胃癌要“主动出击”

胃癌早期没症状,但有家族史的人风险更高,不能“等有感觉再查”。记住:30-35岁做第一次胃镜,定期筛查;根除幽门螺杆菌;改掉伤胃习惯,这三点能帮你把胃癌风险降到最低。

胃癌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家族史视而不见”。有家族史不是“被判了刑”,而是提醒你“要比别人更爱护胃”,主动做好防护,就能和普通人一样健康生活。毕竟,早发现、早治疗,胃癌完全可以“治愈”,这比什么都重要。

(张永磊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