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萎缩性胃炎怕腌菜?太咸的会让胃黏膜“皱眉头”

2025-08-02 09: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萎缩性胃炎是啥?胃黏膜“老得太快”了

萎缩性胃炎听着吓人,其实就是胃黏膜“提前老化”——正常的胃黏膜像“光滑饱满的嫩豆腐”,能分泌胃酸、保护胃壁;而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会变得“又薄又干、坑坑洼洼”,分泌功能下降,就像“年久失修的墙壁,墙皮脱落、失去保护作用”。

萎缩性胃炎不是癌,但它是胃癌的‘前奏’之一。数据显示,约1%的萎缩性胃炎会慢慢发展成胃癌(普通人癌变率不到0.1%),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变成肠黏膜的样子)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风险更高。但也不用慌,从萎缩到癌变一般要10-20年,只要好好调理,大部分人不会癌变。

二、为啥萎缩性胃炎怕腌菜?太咸的食物会“腌坏”胃黏膜

腌菜(咸菜、腌肉、酱菜)是萎缩性胃炎的“头号敌人”,不是说完全不能吃,而是“太咸的腌菜”会让本就脆弱的胃黏膜雪上加霜,具体有三个伤害:

1.高盐会“脱水”胃黏膜,让它更“薄”

腌菜的含盐量极高(比如100克咸菜含盐5-8克,而成年人每天建议吃盐不超过5克),高盐食物进入胃里,会像“腌萝卜干”一样,让胃黏膜细胞脱水、皱缩——正常的胃黏膜细胞饱满有活力,被高盐“腌”过之后,会变得干瘪、失去弹性,本就萎缩的黏膜会更薄,保护功能进一步下降。

2.腌菜里的“亚硝酸盐”会“刺激”胃黏膜,诱发炎症

腌菜(尤其是腌了3-15天的“新腌菜”)含有大量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胃里,会和胃酸反应生成“亚硝胺”(明确的致癌物)。亚硝胺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加重,就像“用小针扎已经受伤的皮肤”,让黏膜在“损伤-修复”的循环中出错,增加癌变风险。

3.高盐会“赶走”好细菌,让幽门螺杆菌“趁虚而入”

胃里本来有“好细菌”(比如乳酸菌)和“坏细菌”(比如幽门螺杆菌),好细菌能抑制坏细菌。高盐会杀死胃里的好细菌,让幽门螺杆菌趁机大量繁殖——这种细菌会黏在胃黏膜上,分泌毒素破坏黏膜,加重萎缩和炎症,是导致胃癌的“帮凶”。

临床发现:爱吃高盐腌菜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60%,比饮食清淡的患者高30%,而感染后不治疗,癌变风险会再增加2倍。

三、除了腌菜,这些“咸货”也得少吃,胃黏膜“扛不住”

萎缩性胃炎怕的不只是腌菜,所有“高盐食物”都会让胃黏膜“皱眉头”,这些食物也要尽量避开:

1.加工肉制品:香肠、火腿、腊肉,藏盐大户

香肠、火腿为了保鲜和调味,会加入大量盐和防腐剂,100克香肠含盐3-4克,吃两根香肠就超过全天的建议盐量。而且这些加工肉里的盐会和肉里的成分反应,生成更多亚硝胺,比腌菜的致癌风险还高。

建议:偶尔吃一次(比如每月1次)可以,但每次别超过50克,吃的时候搭配大量蔬菜(比如用香肠炒青菜,蔬菜能中和部分盐分)。

2.酱类调料:酱油、蚝油、豆瓣酱,别“大手大脚”放

很多人做菜爱放酱油、蚝油(觉得提鲜),但100克酱油含盐15克,100克蚝油含盐7克,一勺酱油(约10克)就含1.5克盐,一顿饭放两三勺,再加上其他调料,盐量很容易超标。

建议:做菜时用“限盐勺”(每次放1克),酱油、蚝油选“低盐款”,还可以用葱姜蒜、柠檬汁代替部分盐调味,既健康又提味。

3.油炸、熏制食品:高盐+高温,双重伤害

炸鸡、熏肉、咸鱼(尤其是咸鱼)不仅含盐量高,还经过高温处理,会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多种致癌物,这些物质和高盐一起,会对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造成“双重打击”——既让黏膜脱水,又诱发细胞突变,是癌变的“加速器”。

临床数据显示:每周吃3次以上油炸熏制食品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癌变风险是不吃者的3倍,这个数字值得警惕。

四、萎缩性胃炎患者,能吃“不咸的腌菜”吗?掌握“3个原则”能少吃点

完全不吃腌菜对很多人来说太难(尤其是喜欢这口的),其实萎缩性胃炎患者不是一点腌菜都不能碰,掌握这3个原则,可以偶尔少吃点,减少伤害:

1.选“腌够30天以上”的老腌菜,亚硝酸盐含量低

腌菜在腌制3-15天时亚硝酸盐含量最高,30天以后会大幅下降(降到安全范围),所以要选腌够30天的老腌菜,避免吃“新腌菜”(比如刚腌10天的雪里蕻)。买的时候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自己家腌就记好时间,没到30天坚决不吃。

2.每次吃“不超过10克”,相当于“指甲盖大小”

10克腌菜(约1-2筷子)含盐0.5-0.8克,加上其他食物的盐,不会超过每天的限量,对胃黏膜的刺激也小。千万别像以前一样“一顿吃半盘”,控制量是关键。

3.吃腌菜时“多搭配主食和蔬菜”,减少直接刺激

吃腌菜时,别空口吃,要配着粥、面条等主食(主食能稀释盐分),再搭配大量新鲜蔬菜(比如生菜、菠菜,蔬菜里的维生素C能抑制亚硝酸盐的危害),让腌菜和其他食物混合后再接触胃黏膜,减少直接刺激。

五、除了少吃腌菜,萎缩性胃炎还得“养”,做好这5件事让胃黏膜“缓过来”

萎缩性胃炎的调理核心是“让胃黏膜休息、修复”,除了控盐、少吃腌菜,这5件事也很重要:

1.吃“软、温、烂”的食物,别让胃“费劲消化”

胃黏膜萎缩后,消化功能下降,过硬、过冷、过烫(超过65℃)的食物会加重胃的负担——比如炸油条(硬)、冰饮料(冷)、热汤(烫),都会刺激胃黏膜,影响修复。建议多吃粥、烂面条、蒸蛋、煮软的蔬菜(比如南瓜、胡萝卜),让胃“轻松工作”。

2.三餐“定时定量”,别“饿一顿饱一顿”

胃喜欢规律的“工作节奏”,饿太久会让胃酸腐蚀本就脆弱的黏膜,吃太饱会撑得胃壁难受,都不利于修复。每天三餐定时吃,每餐吃到“七分饱”(感觉“不饿了,但还能再吃一点”就停),让胃形成规律的蠕动和分泌,慢慢恢复功能。

3.根除幽门螺杆菌,别让它“帮凶”

约70%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会加速黏膜萎缩和癌变,所以查出感染后必须根除(用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质子泵抑制剂+1种铋剂,吃10-14天)。根除后每年复查一次(呼气试验),避免再次感染(比如分餐、用公筷)。

很多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的炎症明显减轻,医生说:“这比吃多少养胃药都管用。”

4.补充“胃黏膜营养剂”,帮它“长回来”

萎缩的胃黏膜需要营养才能修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叶酸:每天400微克,能帮助胃黏膜细胞修复,降低癌变风险(吃深绿色蔬菜也能补,比如菠菜、芦笋)。

-维生素B12:胃黏膜萎缩会影响B12吸收,缺乏会加重黏膜损伤,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补充剂。

-胃黏膜保护剂:比如硫糖铝、瑞巴派特,能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刺激(按医生处方吃,别自己买)。

5.每年做“胃镜+病理检查”,及时发现“坏变化”

萎缩性胃炎有癌变风险,必须定期复查:

-轻度萎缩、无肠化:每1-2年做一次胃镜+病理。

-中度萎缩、有肠化:每年做一次。

-重度萎缩、有不典型增生:每6个月做一次。

胃镜能直接看到胃黏膜的变化,病理检查能发现“早期癌变信号”(比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时处理(内镜下切除)就能避免发展成癌。很多患者因为定期复查,在癌变前就阻断了进程,保住了健康。

六、哪些食物对萎缩性胃炎“友好”?多吃这些让胃黏膜“舒服点”

除了少吃腌菜,多吃这些食物能帮助胃黏膜修复,让胃“舒服点”:

1.新鲜蔬菜和水果:提供维生素,抑制致癌物

菠菜、西兰花、猕猴桃、草莓等新鲜果蔬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这些抗氧化物质能抑制亚硝酸盐变成亚硝胺,还能促进黏膜修复。建议每天吃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200克水果,洗净生吃或煮熟吃(别煮太烂,保留营养)。

2.优质蛋白:让黏膜“有材料修复”

鸡蛋、牛奶、瘦肉(去皮鸡肉、鱼肉)、豆腐等优质蛋白,能提供胃黏膜修复所需的“原料”(比如胶原蛋白),建议每天吃1个鸡蛋、100克瘦肉、200毫升牛奶,做得软一点(比如肉末粥、蒸蛋羹),好消化。

3.发酵食品:调节菌群,减轻炎症

无糖酸奶、纳豆、腐乳(低盐款)等发酵食品含有益生菌,能调节胃内菌群平衡,抑制幽门螺杆菌,减轻炎症。每天喝100-200毫升无糖酸奶(别太冰),对胃有好处,但要选“无添加糖”的,避免糖分过多刺激胃酸分泌。

总结:萎缩性胃炎怕腌菜,关键是“太咸+含致癌物”

萎缩性胃炎患者不是不能碰腌菜,而是要警惕“高盐”和“亚硝酸盐”的伤害——腌菜不是洪水猛兽,控制好量(每次10克)、选对时间(腌够30天)、搭配合理,偶尔吃点没问题。

调理萎缩性胃炎的核心是“让胃黏膜休息、修复”:少吃高盐食物,规律饮食,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复查胃镜。只要做好这些,大部分人不会癌变,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记住:胃是“养出来的”,不是“药出来的”,好好对待它,它才会好好工作。

(翟科伟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