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吃太急总打嗝?慢点嚼让肠胃“别慌”

2025-08-05 12: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聚餐时,有人风卷残云般三分钟吃完一碗饭,紧接着便是一连串“呃、呃、呃”的打嗝声打破氛围;工作日的午餐,上班族们匆匆扒拉几口,还没咽下最后一口就赶回工位,随后便感觉胃部胀满、不停打嗝。这些场景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屡见不鲜。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5)》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用餐时间平均缩短至12分钟,较20年前减少40%,而因进食过快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27%。中医经典《脾胃论》早有警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当咀嚼成为“省略步骤”,肠胃便被迫进入“应急模式”,打嗝、腹胀、反酸等问题随之而来。

一、打嗝背后的“肠胃危机”

打嗝的生理“警报”

打嗝,医学上称为“呃逆”,是膈肌与肋间肌突发不自主收缩,伴随声门突然关闭产生的短促声响。它的出现,其实是肠胃在向我们发出“警报”。当进食过快时,大量空气会随着食物被吞入胃部,导致胃内压力骤增。胃就像一个被过度充气的气球,迅速膨胀后便会压迫到膈肌,引发膈肌痉挛,从而产生打嗝。同时,未充分咀嚼的食物粗糙地刺激胃黏膜,会促使胃黏膜释放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会激活迷走神经反射弧,进一步加重打嗝的症状。此外,冷热交替进食也是常见诱因,比如一边喝热汤一边吃冰饮,胃壁血管会因温度变化而收缩,同样可能诱发膈肌痉挛。

进食过快的“连锁伤害”

进食过快带来的危害远不止打嗝这么简单,它会对肠胃造成多重伤害。从机械性损伤来看,食物未经牙齿充分磨碎,正常咀嚼后食物应达到米粒大小,但快速进食时,大块食物直接进入胃部。为了消化这些粗糙的食物,胃需要分泌比正常多3-5倍的胃酸,长期如此,胃黏膜会受到反复刺激,出现糜烂,甚至形成胃溃疡。

在化学性负担方面,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它能在口腔中初步分解碳水化合物。然而,快速进食者唾液淀粉酶的分泌量仅为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大量未被分解的碳水化合物进入肠道后,会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气,导致腹胀、肠鸣音亢进等症状,长期还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IBS)。

神经性紊乱也是进食过快的常见后果。大脑接收饱腹感信号需要一定时间,慢食者通常在进食20-30分钟后才会感到饱腹,而快速进食者的大脑饱腹感信号会延迟15-20分钟。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食物,长期超量进食不仅会引发肥胖,还会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打嗝可能是疾病的“信号灯”

大多数打嗝是良性的,但如果打嗝伴随以下症状,就需要警惕器质性病变了。如果打嗝持续48小时以上,称为顽固性呃逆,这可能提示脑肿瘤、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呃逆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夜间频繁打嗝且与体位变化相关,往往与胃酸反流有关,需排查胃食管反流病(GERD)。若打嗝时伴有金属味,可能是幽门梗阻或胃癌的早期表现,因为肿瘤或梗阻会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发酵,产生特殊气味。此外,如果打嗝伴随胸痛,尤其是中老年人,需紧急排除心肌梗死,因为下壁心梗有时会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容易被误诊为胃病。

二、咀嚼:被忽视的“消化守护神”

咀嚼的生理奇迹

咀嚼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巨大的生理价值。当我们咀嚼食物时,唾液腺会分泌唾液,每分钟分泌的1ml唾液中约含有12单位淀粉酶,这些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为后续的消化过程减轻负担。同时,牙齿的咀嚼作用能将食物从块状磨碎成糊状,使食物的表面积增加100倍。这样一来,胃在消化食物时就不需要分泌过多的胃酸和消化酶,胃排空时间也能缩短30%,大大减轻了肠胃的工作压力。

此外,咀嚼还是一个重要的神经反馈过程。口腔中的感受器在咀嚼时会受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向大脑传递饱腹信号。研究发现,专注咀嚼食物的人,大脑接收饱腹信号的时间会提前,相比快速进食者,每餐能减少约20%的进食量,这对于控制体重和预防肥胖具有重要意义。

慢食带来的“健康红利”

坚持慢食,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诸多好处。在血糖控制方面,慢食者餐后血糖峰值比快食者低23%,胰岛素敏感性提高18%。这是因为慢食能让食物更均匀地进入肠道,避免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从而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从体重管理来看,慢食者每餐能量摄入会减少112千卡,长期坚持下来,BMI年均能下降0.8。而快食者由于大脑饱腹感信号延迟,往往容易超量进食,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是慢食者的2.1倍。

慢食对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慢食者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丰度会增加35%,而快食者肠道内拟杆菌门占比过高,炎症因子水平升高27%,更容易出现肠道炎症和功能紊乱。

在心理状态方面,慢食能让我们更加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和质地,享受用餐过程。这种专注能降低焦虑评分19%,使压力激素皮质醇下降22%,而快食者边吃饭边刷手机等行为会分散注意力,导致咀嚼次数减少40%,同时也容易引发抑郁情绪,其发生率是慢食者的1.8倍。

掌握咀嚼的“黄金法则”

想要充分发挥咀嚼的作用,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黄金法则”。首先是咀嚼次数,日本学者提出的“30次咀嚼法”值得借鉴,即每口食物咀嚼25-30次,这样能确保食物被充分磨碎。其次是用餐时间,每餐应持续20-30分钟,因为大脑接收饱腹信号需要15-20分钟,只有保证足够的用餐时间,才能避免过量进食。最后是用餐时的感官体验,我们要专注于食物的味道、质地和口感,避免边吃饭边刷手机或看电视,因为分散注意力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加快进食速度,减少咀嚼次数。

三、科学应对打嗝:从家庭妙招到医学干预

急性打嗝的“快速止嗝法”

当突然出现打嗝时,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简单有效的家庭妙招来快速止嗝。屏气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屏住呼吸30秒,重复3次。这是因为提高血中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抑制膈肌的兴奋,从而缓解打嗝。弯腰喝水法也很实用,弯腰至90度,缓慢饮用温水200ml,分5口咽下。温水能刺激食管迷走神经,弯腰的姿势可以增加胃部压力,帮助缓解膈肌痉挛。穴位按压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用拇指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力度以酸胀为度,持续1分钟。内关穴属于心包经,按压它可以调节胃肠神经功能,达到止嗝的目的。此外,糖刺激法也有一定效果,在舌面放置1茶匙白砂糖,缓慢含化,糖分能刺激咽部感受器,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止嗝。不过,惊吓法需要谨慎使用,突然拍打患者肩部或大声呼喊可能会刺激交感神经,中断呃逆反射弧,但对于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慢性打嗝的医学干预

如果打嗝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通过家庭妙招无法缓解,就需要及时就医了。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顽固性呃逆,可能会使用药物治疗,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膈肌痉挛。此外,针灸、穴位注射等中医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疗效,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止嗝的目的。如果打嗝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如胃食管反流病、幽门梗阻等,还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只有解除了病因,打嗝才能彻底缓解。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了细嚼慢咽的重要性。然而,进食过快不仅会让我们陷入打嗝等尴尬境地,还会对肠胃健康造成诸多危害。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放慢进食速度,用心咀嚼每一口食物,给肠胃一个“舒缓”的用餐环境,让健康与美味同行。

(王振雷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