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直肠炎总觉得“没拉干净”?黏膜在“发炎”闹别扭呢

2025-07-28 12: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扰:明明刚上完厕所,却总觉得“没拉干净”,肛门处有坠胀感,甚至一天要跑好几趟厕所?这种反复的排便不尽感,很可能是直肠黏膜在“发炎”闹别扭——你或许患上了直肠炎。

一、直肠黏膜“闹情绪”:炎症引发的连锁反应

直肠位于肠道末端,是粪便排出前的“最后一站”。正常情况下,直肠黏膜光滑平整,通过规律性收缩和舒张,协助粪便顺利排出。然而,当直肠黏膜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因放射治疗、长期便秘、外伤等因素刺激时,就会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会破坏直肠黏膜的完整性,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现糜烂、溃疡。这些病变会刺激直肠壁上的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有便意”的错误信号。即使肠道内粪便已排空,大脑仍会误以为“还有东西要排”,从而产生排便不尽感。同时,炎症还会降低直肠黏膜的敏感性阈值,使患者对粪便残留的感知变得异常敏锐,进一步加重“没拉干净”的错觉。

二、直肠炎的“典型表情”:不止是排便不尽

直肠炎的症状并非只有排便不尽感,它还会通过多种方式“刷存在感”:

-黏液血便:炎症导致直肠黏膜血管破裂,血液混入黏液中排出,形成黏液血便。这种症状在溃疡性直肠炎中尤为常见,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鲜血便。

-腹泻与便秘交替:炎症刺激会加速直肠蠕动,导致腹泻;而黏膜水肿可能阻塞肠腔,引发便秘。两者交替出现,让患者苦不堪言。

-下腹坠胀与疼痛:炎症蔓延至盆腔周围组织时,会引起下腹部坠胀感,严重时甚至出现持续性疼痛,尤其在排便后加重。

-全身症状:长期慢性炎症可能导致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揪出“幕后黑手”:直肠炎的常见诱因

直肠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最常见的包括:

-感染性因素:不洁饮食是主要诱因。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或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肠道,引发感染性直肠炎。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两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它们常以直肠为首发部位,导致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

-放射性损伤:盆腔肿瘤患者接受放疗时,射线可能损伤直肠黏膜,引发放射性直肠炎。

-药物刺激:长期使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诱发直肠黏膜炎症。

-其他因素:便秘、外伤、肛肠手术等也可能导致直肠黏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

四、对症下药:直肠炎的治疗策略

治疗直肠炎的关键在于明确病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抗感染治疗:对于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直肠炎,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甲硝唑对阿米巴原虫有特效,而头孢类抗生素则常用于细菌感染。

-抗炎与免疫调节:对于炎症性肠病或放射性直肠炎,需使用抗炎药物减轻黏膜炎症。美沙拉嗪是常用药物,它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肠道炎症。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局部治疗:灌肠是直肠炎的常用局部治疗方法。将含有抗生素、激素或中药成分的药液直接注入直肠,可提高药物浓度,增强疗效。例如,复方黄柏液涂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直肠炎的灌肠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是直肠炎管理的重要环节。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酒精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五、预防胜于治疗:守护直肠黏膜的健康

预防直肠炎,需从日常细节入手: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变质食物,饭前便后洗手,减少感染风险。

-规律排便: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憋便或长时间蹲厕,减少直肠压力。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促进肠道血液循环。

-定期筛查: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或长期腹泻、便血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直肠黏膜虽小,却关乎排便的“最后一公里”。当它因炎症而“闹别扭”时,我们需耐心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就医,科学治疗。通过药物控制炎症、调整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让直肠黏膜恢复健康,告别“没拉干净”的困扰,重获轻松自在的生活。

(润增慈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