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手术疼得整夜睡不着,是不是恢复得不好?”“怕止痛药上瘾,再疼也得忍着”——这些想法在胃肠术后患者中十分常见。临床数据显示,约80%的胃肠手术患者会经历中重度术后疼痛,其中62%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选择硬抗。事实上,持续疼痛不仅影响睡眠和食欲,还会延缓胃肠功能恢复,增加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风险。科学缓解术后疼痛,是康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今天就来分享胃肠术后疼痛的成因、误区及实用护理妙招。
一、先搞懂:术后疼痛从哪来?
胃肠术后疼痛并非单一来源,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了解成因才能针对性缓解:
创伤性疼痛:手术切口会损伤皮肤、肌肉、神经,这是最直接的疼痛来源。切口越大(如开腹手术),疼痛越明显,通常术后24-72小时最剧烈,随后逐渐减轻。腹腔镜手术因切口小,疼痛程度会轻很多,但戳孔处的神经损伤仍会引发不适。
内脏痛:胃肠被切开、牵拉、缝合后,内脏平滑肌痉挛或黏膜受损会产生“闷痛、胀痛”,尤其在胃肠蠕动恢复时(如术后排气前),疼痛可能突然加重。这种疼痛定位模糊,常伴随恶心、腹胀等症状。
炎性疼痛:手术创伤会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释放前列腺素、组胺等疼痛介质,使神经末梢对疼痛更敏感,哪怕轻微活动也可能引发剧痛。
心理性疼痛:焦虑、恐惧等情绪会放大疼痛感受。研究发现,术前过度担心手术效果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会比心态平稳者高2-3分(采用10分制评估)。
二、避开误区:这些“忍痛”观念要纠正
误区一:术后疼痛是“必经之路”,忍忍就过去了
很多患者认为“手术哪有不疼的”,硬扛着不吭声。但持续疼痛会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还会抑制胃肠蠕动,延缓排气排便时间(正常术后24-48小时排气,疼痛剧烈者可能推迟至72小时以上)。更重要的是,疼痛导致的活动减少会增加肠粘连、肺部感染风险。
误区二:止痛药会上瘾,能不用就不用
临床用于术后止痛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弱阿片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通常3-5天),成瘾率不足0.1%。相反,疼痛长期得不到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治疗难度更大。例如,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佳的患者,1年后慢性腹痛发生率是良好控制者的3倍。
误区三:只有疼到忍不住时才需要止痛
疼痛评分(VAS评分)是判断止痛时机的科学依据: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当评分达到4分时,就应使用止痛药,此时药物剂量小、效果好。若等到剧痛(7分以上)再用药,不仅需要更大剂量,还可能因疼痛记忆导致后续止痛效果打折扣。
误区四:止痛治疗会掩盖病情
部分患者担心“止痛后看不出伤口是否感染”,其实术后疼痛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正常情况下应逐渐减轻,若突然加重或伴随发热、伤口红肿渗液,往往是感染信号,与止痛治疗无关。医生会结合体温、血常规等指标综合判断,不会因使用止痛药而延误病情。
三、多模式止痛:药物与非药物结合更有效
(一)药物止痛:按阶梯选择,精准用药
临床采用“WHO三阶梯止痛原则”,根据疼痛程度选择药物:
-轻度疼痛(1-3分):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疼痛。注意:这类药可能刺激胃黏膜,胃肠术后患者需饭后服用,或选择肠溶剂型,避免空腹使用。
-中度疼痛(4-6分):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或非甾体类药物与弱阿片类联合使用。使用时需注意剂量,例如曲马多每次50-100mg,每日不超过400mg,过量可能导致恶心、头晕。
-重度疼痛(7-10分):需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多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A):患者通过按钮自行注射预设剂量的药物,既能快速止痛,又能避免药物过量。术后24小时内使用PCA,可使疼痛评分降低50%以上。
用药期间需观察副作用:阿片类药物可能引起便秘、恶心,可提前用缓泻剂(如乳果糖)预防;非甾体类药物可能影响肾功能,需监测尿量,保持每日饮水1500ml以上。
(二)非药物止痛:简单易行,辅助增效
药物止痛的同时,配合以下方法能增强效果,减少药物用量:
-体位调整:术后6小时(全麻清醒后)可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既能减轻腹壁张力,缓解切口疼痛,又利于腹腔引流。在床上翻身时,用手或腹带轻轻按住切口,缓慢转动身体,避免突然用力牵拉伤口。
-呼吸放松法:疼痛发作时,采用“腹式呼吸”:用鼻深吸气,让腹部鼓起,停留2秒后用嘴缓慢呼出,重复5-10次。呼吸时注意力集中在气流上,可分散对疼痛的关注,同时缓解紧张情绪。
-冷敷与热敷:术后48小时内,切口周围可用冷敷(隔着毛巾,每次15-20分钟),通过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和疼痛;48小时后若仍有肿胀,可改用温热敷(温度不超过50℃),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愈合。注意:腹腔镜戳孔处若有敷料,需保持干燥,避免直接接触水。
-分散注意力:听舒缓的音乐、看轻松的视频、与家人聊天等,能激活大脑的“疼痛抑制系统”。研究显示,术后听音乐30分钟,可使疼痛评分降低1-2分。
四、分阶段护理:不同时期重点各不同
术后1-3天(急性期):控制疼痛,促进休息
此阶段疼痛最剧烈,重点是通过药物快速止痛,为身体恢复创造条件:
-遵医嘱按时用药,不要等疼痛加剧再吃;使用PCA的患者,感觉疼痛时及时按压按钮,不必担心“用药过量”(机器有安全锁定装置)。
-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如需在床上移动,先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导致疼痛。
-家属可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按摩(如四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通过肢体接触缓解患者焦虑。
术后4-7天(恢复期):适度活动,预防粘连
疼痛逐渐减轻,需在止痛基础上增加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每天可坐起1-2次,每次10-15分钟,适应后逐渐床边站立、缓慢行走(首次下床需有人搀扶,避免头晕跌倒)。活动时若疼痛加重,可暂停并使用止痛药,待缓解后再继续。
-饮食从流质(米汤、藕粉)过渡到半流质(粥、烂面条),少量多餐,避免腹胀增加疼痛。进食后若出现腹部胀痛,可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避开切口),促进胃肠蠕动。
出院后(康复期):巩固效果,预防慢性疼痛
出院时伤口可能仍有轻微隐痛,需注意:
-按医生建议逐渐停用止痛药,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疼痛反弹(如从每日3次减为2次,维持2天后再减为1次)。
-活动强度循序渐进,术后2周内避免弯腰提重物(不超过5kg),3个月内不做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防止切口张力过大引发疼痛。
-若伤口处有针刺样疼痛或麻木感(多为神经损伤恢复期表现),可局部涂抹维生素B12软膏,促进神经修复,通常3-6个月会逐渐消失。
五、特殊情况处理:这些疼痛需警惕
并非所有术后疼痛都属正常,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
-疼痛突然加剧,且呈持续性,无法被常规止痛药缓解;
-疼痛伴随发热(体温超过38.5℃)、伤口红肿渗液或异常分泌物;
-腹痛同时出现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可能是肠粘连);
-切口周围皮肤颜色改变(如发紫、发黑),或有搏动性疼痛。
这些情况可能提示伤口感染、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需及时处理,不可单纯依赖止痛措施。
胃肠术后疼痛管理的核心是“主动干预”而非“被动忍受”。从理解疼痛成因,到纠正错误观念,再到配合药物与非药物的综合护理,每一步都能帮助患者更舒适地度过康复期。记住,勇敢向医护人员表达疼痛感受,科学运用缓解妙招,才能让身体在更少的痛苦中更快恢复——这不是“娇气”,而是对自己康复负责的理性选择。
(姜方圆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