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耳朵罢工,不打招呼?突发性耳聋的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2025-03-21 12: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你正在早晨的地铁里听歌,下一站突然“耳边风”一吹,右耳好像掉了线,怎么调都没声。你以为耳机坏了,结果一换左耳,咦?这边正常。再一换右耳……啥也听不见。朋友,这不是耳机的问题,可能是你的耳朵“罢工”了!

这不是科幻,也不是“听力短路”,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病——突发性耳聋。它来的速度堪比闪电,打得你措手不及。而它的背后,可能藏着一场医学界都没完全搞懂的“听觉政变”。

一、什么是突发性耳聋?耳朵怎么说停就停?

突发性耳聋(SSNHL),是指在72小时内,听力迅速下降30分贝以上的神秘事件。换句话说:耳朵短时间内从“正常在线”突然进入“飞行模式”,甚至是“关机状态”。

不同于那种年纪渐长、慢慢变差的“听力退休”,突聋是“突发辞职”,而且不提前打招呼,来得悄无声息,走得未必光明磊落。

常见表现包括:

单侧耳聋(通常是一边耳朵)

耳鸣(像有台古老收音机在嗡嗡响)

耳闷胀感(像坐飞机起飞时那种耳朵“塞住”的感觉)

眩晕(有些患者连带“头晕转转转”)

更让人头秃的是:大多数突聋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这就像你丢了钱包,报警后发现监控没拍到小偷,只能默默认栽。

二、它究竟为什么来?背后“黑手”竟然这么多?

虽然“元凶”难以锁定,但医学界还是列出了一堆嫌疑人名单,堪称“听觉谋杀案”的潜在黑手:

1、病毒感染

比如疱疹病毒、流感病毒,有时在你感冒、上火、熬夜后悄然发作,攻击内耳神经,导致听力中枢“崩盘”。

2、血管供血障碍

内耳的供血系统精细得像微型水管,一旦血栓堵住、血压波动大,就可能让耳朵瞬间“断粮”,听觉细胞饿到休克。

3、自身免疫

身体误把自己的听觉系统当成“外来入侵者”,发动免疫攻击,打得耳朵措手不及。

4、压力与情绪

你没看错——压力山大也能“震耳欲聋”。长期熬夜、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负担,可能诱发耳部微循环紊乱,引发突聋。

5、颈椎问题

颈椎动脉供血异常也会影响到耳部,常被忽略。久坐族、低头党可要警惕。

6、未知力量(X档案)

是的,有些患者做遍检查也找不到“始作俑者”,只能归类为“特异体质”或“玄学干预”,这也让突聋的研究陷入了“迷雾森林”。

三、突发性耳聋=耳朵“短暂失忆”?能恢复吗?

好消息是:突聋是有一定几率恢复的!

但关键有两个字:“时间”!

黄金48小时:听力生死时速

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后48小时内,如果能立刻就诊并介入治疗,恢复几率会大幅提升。

医学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

糖皮质激素(抗炎+改善循环,是主力军);

高压氧舱(给耳朵“打氧”,刺激恢复);

血管扩张药、抗凝药(改善内耳供血);

营养神经药物(帮助神经再生)。

越晚治疗,越容易“永久罢工”!

据统计,超过两周未干预,恢复率几乎为零。而听力这种事,真的是“一去不复返”。

所以啊,如果你突然一边耳朵听不见,千万别硬撑、别等它“自动重启”,一定要立刻去医院挂个耳鼻喉科!

四、都市打工人,怎么防突聋?

突发性耳聋虽然来得随机,但有一些生活方式是“高危诱因”,值得我们警惕:

保持作息规律:别再夜夜通宵刷剧、打游戏、卷方案。

远离暴音刺激:地铁里的破音耳机、KTV的怒吼麦克,通通少用。

控制情绪与压力:工作上再大的锅,别往耳朵上甩。

颈椎别垮了:多活动脖子,别总是“低头族”。

警惕感冒病毒:感冒后耳鸣耳闷不要拖,尽快就医排查。

五、写在最后:耳朵虽小,命运不小

别再小看耳朵的情绪管理,它也有“罢工权”。突发性耳聋就像职场中的突发离职,你以为是小事,结果老板(你)慌了,救都救不回来。

如果哪天你听到自己耳边的世界突然“安静”得不像话,不要惊慌,但也不要拖延。请立刻就医,及时守护你的听力健康!

(周换 河南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