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下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急诊科接到紧急电话:一名转运途中的急性心梗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心跳骤停。救护车抵达时,患者瞳孔散大、心电监护呈直线。重症团队在超声引导下21分钟内完成置管,VA-ECMO成功运转,暗红的静脉血经体外膜肺化为鲜红动脉血回输体内。与此同时,心血管团队精准开通闭塞血管。三天后ECMO撤机,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现代重症医学的“终极武器”——ECMO创造的日常奇迹。
一、何为ECMO?人工心肺的生死接力
ECMO(体外膜肺氧合)本质是改良的人工心肺机,其核心由两大部件构成:
膜肺:替代肺功能,将暗红的静脉血转化为富含氧气的鲜红血液
血泵:替代心脏泵血功能,维持全身血液循环
工作流程如同精密接力赛:静脉血引出体外→膜肺中完成氧合与二氧化碳清除→氧合血通过血泵回输体内。对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这套系统可暂时完全接管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让衰竭器官获得宝贵恢复时间。
根据支持模式不同,ECMO分为两类:
VV模式(静脉-静脉):仅替代肺部功能,适用于单纯呼吸衰竭(如重症肺炎)
VA模式(静脉-动脉):同时替代心肺功能,用于心源性休克或心跳骤停患者
一位山东的重症肺炎患者双肺CT呈“白肺”,呼吸机纯氧支持下血氧仅89%。启动VV-ECMO后1小时内血氧升至100%,呼吸机供氧浓度随即降至50%,濒死的肺终于得到喘息。
二、启动时刻:ECMO救治的生死边界
ECMO并非首选方案,而是常规治疗无效后的终极防线。其关键适应症包括:
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暴发性心肌炎等导致心脏“泵”衰竭
→ 河北一位61岁急性心衰患者,在药物与呼吸机无法维持循环后,ECMO团队深夜携设备跨市驰援,床边30分钟建立VA-ECMO,血压奇迹回升。
呼吸衰竭:重症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瑞士一名艾滋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患者,肺部弥漫性病变致氧合崩溃,VV-ECMO支持147小时后成功脱机
心跳骤停:体外心肺复苏(ECPR)
→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对转运中心跳骤停患者启动ECPR,ECMO支持下实现心脏“重启”
黄金决策时间常以分钟计算。如上述心梗患者从入院到ECMO运转仅70分钟,每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导向不同结局。
三、生命重启:ECMO运转的精密协作
ECMO的运转远非“插管上机”这么简单,而是一场多学科的生命接力:
建立通路:超声引导下穿刺股动静脉(VA模式)或颈静脉(VV模式),置入粗达24Fr的导管
抗凝管理:肝素用量需每30分钟监测凝血时间(ACT),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
动态监测:流量调节需参考静脉氧饱和度(目标75%)、心脏超声、乳酸值等
并发症防控:
出血(抗凝治疗与血小板消耗)
血栓(氧合器内易形成)
感染(管道侵入性操作风险)
肢体缺血(VA模式需建立侧支灌注)
重庆的案例中,ECMO上机后患者左下肢血供不足,团队立即超声引导穿刺建立侧支循环,避免了肢体坏死。
四、脱离ECMO:心肺功能的涅槃重生
当患者心肺功能出现恢复迹象时,ECMO团队开始谨慎实施“撤机试验”:
心脏恢复标志:心输出量稳定,升压药剂量减少,超声显示EF值回升(如重庆患者EF值从29%升至40%)
肺恢复标志:氧合指数改善,肺顺应性增加
撤机过程需逐步降低ECMO流量,同步观察患者耐受性。山东的“白肺”患者经历12天ECMO支持,氧浓度从100%阶梯式降至21%,终获新生。
即使撤机成功,康复之路仍漫长。ECMO患者常面临ICU获得性肌无力、心理创伤等挑战,需早期康复介入。菏泽医院救治的36岁心肌病患者,ECMO撤机后仍需接受射频消融术根治心律失常。
五、技术之思:光晕下的现实边界
虽然ECMO被誉为“救命神器”,其应用仍面临双重拷问:
资源限制:单套设备成本逾百万,每日治疗费数千元,且需24小时专人监测
伦理困境:对于晚期艾滋病合并多器官衰竭患者,ECMO存活率曾被认为是“接近0%”,瑞士病例的成功虽振奋人心,但推广价值存疑
技术为盾,仁心为矛,守护生命无问西东。
ECMO技术将人类对生命的守护延伸到心肺同时停摆的绝境。在重庆、菏泽、河北的案例中,它不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承载着重症团队与死神的激烈博弈——从21分钟建立循环的迅捷,到12天不离不弃的坚守,再到百公里奔赴的担当。每一次“人工心肺”的启动,都是现代医学对生命边界的重新定义:当人体自身的心肺功能暂停,体外循环的血液仍在奔腾,为生命的重启争取着珍贵的时间与可能。
(黄红丽 许昌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