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外科伤口敷料怎么换才安全?护士手把手教你区分“正常渗液”和“感染信号”

2025-08-08 14: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外科手术后,伤口敷料就像一层“保护盾”,既隔绝外界细菌,又吸收渗出液,是伤口愈合的重要保障。但很多患者和家属在面对敷料更换时充满困惑:“在家能自己换吗?”“渗液多是不是感染了?”“敷料粘在伤口上怎么揭才不疼?”事实上,敷料更换的规范操作直接影响伤口愈合速度,而准确判断渗液性质更是早期发现感染的关键。本文将结合护士的临床经验,详解敷料更换的安全步骤和异常信号识别方法。

一、敷料的“秘密”:为什么它是伤口的“第一道防线”

外科伤口敷料并非普通纱布,而是根据伤口特点设计的“功能性材料”。其核心作用有三:物理屏障(阻挡细菌入侵)、吸收渗液(保持伤口适度湿润)、保护组织(避免摩擦损伤新生肉芽)。不同伤口需要不同敷料:

-无菌纱布敷料:适用于渗液少的清洁伤口(如甲状腺术后),价格低廉,需每天更换;

-透明薄膜敷料:防水透气,适合浅表伤口或静脉置管固定,可保留3-5天;

-藻酸盐敷料:能吸收大量渗液(如腹部术后早期),形成凝胶保护创面,2-3天更换一次;

-银离子敷料:含抗菌成分,用于感染风险高的伤口(如糖尿病足术后),需遵医嘱更换。

无论哪种敷料,更换时都必须遵循“无菌原则”——这是避免感染的核心,也是家庭换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二、敷料更换“四步法”:护士手把手教你规范操作

在家自行更换敷料需满足两个前提:伤口已度过急性期(术后5-7天)、医生评估为“清洁可居家护理”。以下步骤需严格执行:

1.准备工作:打造“临时无菌区”

-物品清单:无菌敷料包(含纱布、棉球)、碘伏(或生理盐水)、无菌镊子2把、医用胶带、一次性手套、垃圾袋;

-环境处理:用酒精擦拭桌面,关闭门窗避免扬尘,操作者洗净双手(流动水+肥皂搓洗20秒);

-患者准备:取舒适体位(如腹部伤口取平卧位),暴露伤口但避免受凉,用治疗巾垫在伤口下方。

2.拆除旧敷料:温柔操作防损伤

-戴手套后,先松动胶带(从远离伤口的方向轻轻撕下,避免牵拉皮肤);

-若敷料与伤口粘连(尤其渗液干涸后),切勿硬扯!可用生理盐水浸湿棉球轻敷敷料边缘,待其软化后缓慢揭开,动作轻柔以免损伤新生肉芽;

-观察并记录旧敷料上的渗液量(以敷料浸湿范围判断,如“直径3cm”)、颜色和气味,然后将污染敷料折叠(污染面朝内)放入垃圾袋。

3.伤口清洁:“由内向外”不逆行

-用第一把无菌镊子夹取蘸有碘伏的棉球(以不滴水为宜),从伤口中心向外螺旋式擦拭(范围至伤口周围5cm皮肤),每擦一次换一个棉球,避免重复使用;

-若伤口有坏死组织或结痂,不可强行擦拭,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轻柔冲洗),必要时就医处理;

-清洁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伤口及周围皮肤的水分(不可摩擦),等待30秒让皮肤干燥。

4.覆盖新敷料:大小合适才有效

-选择比伤口大2cm的敷料(确保完全覆盖伤口及周围红肿区),用第二把无菌镊子夹取敷料(避免手直接接触内侧),轻轻覆盖在伤口上;

-胶带固定需“放射状”粘贴(胶带两端略超出敷料边缘,避免环形缠绕肢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若为渗液多的伤口,可在敷料中间加一层吸收性棉垫,但需避免过厚影响透气。

三、关键提醒:这些情况禁止家庭换药

并非所有伤口都适合居家护理,出现以下情况必须就医:

-术后48小时内(伤口处于出血风险期,需医护人员观察);

-伤口有脓性分泌物、恶臭或周围皮肤发黑(可能已感染或坏死);

-敷料被尿液、粪便污染(污染性伤口需专业清创);

-患者有糖尿病、肝硬化等基础病(伤口愈合能力差,易感染)。

四、渗液“辨色卡”:区分正常愈合与感染信号

伤口渗液是组织修复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液体(含血浆、白细胞、生长因子等),但颜色、量、气味的变化能反映愈合状态。护士总结的“渗液三要素”判断法需牢记:

1.正常渗液:颜色与量的“动态变化”

-术后1-3天:多为淡红色或暗红色(含少量血液),称为“血性渗液”,量逐渐减少(如术后第一天敷料浸湿直径≤5cm,第二天≤3cm);

-术后4-7天:转为淡黄色或清亮色(含血清成分),称为“血清性渗液”,量明显减少,伤口周围无红肿;

-术后2周后:渗液极少或基本无渗液,伤口开始结痂或上皮覆盖。

正常渗液无明显异味,仅可能有淡淡的血腥味,且不会伴随伤口疼痛加剧。

2.异常渗液:感染或愈合不良的“警报”

-脓性渗液:黄绿色、稠厚如米汤,有时含白色絮状物,是细菌感染的典型信号,常伴随伤口疼痛、周围皮肤红肿发热;

-持续性血性渗液:术后3天仍有大量鲜红色渗液(敷料1小时内完全浸湿),可能是伤口止血不良或血管破裂,需立即就医;

-粪水样/尿液样渗液:若腹部伤口出现粪水样渗液(恶臭),可能是肠瘘;盆腔手术伤口出现尿液样渗液,需警惕膀胱瘘,均为急症;

-黑色腐肉伴渗液:伤口基底有黑色坏死组织,渗液呈褐色且有腐臭味,提示组织坏死,需清创处理。

3.气味判断:从“无臭”到“恶臭”的警示

正常伤口渗液几乎无臭;若出现刺鼻臭味(类似烂苹果或腐肉味),即使渗液颜色正常,也可能是厌氧菌感染,需及时就医做细菌培养。

五、特殊伤口护理:不同部位的“个性化方案”

1.腹部伤口:警惕“张力过高”

-换药时观察伤口是否有裂开(如皮肤边缘分离、可见皮下组织),尤其肥胖或咳嗽患者需注意;

-咳嗽时用手轻压伤口(减少张力),若敷料下有气泡鼓起,可能是伤口皮下积气,需通知医生;

-拆线后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如弯腰提重物),可使用腹带保护(松紧适度,避免影响呼吸)。

2.四肢伤口:关注“血液循环”

-换药时观察肢体末端颜色(如手指/脚趾是否发白、发绀)、温度(是否冰凉),判断血液循环;

-敷料固定不宜过紧(尤其关节部位),以免影响血供,可在关节弯曲处采用“桥形”固定(胶带两端固定在皮肤上,中间悬空不压迫伤口);

-下肢伤口患者换药后可适当抬高肢体(高于心脏水平),减少水肿和渗液。

3.颈部伤口:预防“吞咽牵拉”

-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后仰头部导致伤口牵拉;

-术后1周内进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粥、蛋羹),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引发吞咽频繁,影响伤口愈合;

-观察敷料是否被唾液污染(尤其甲状腺术后),污染后需及时更换。

六、常见误区:这些“想当然”的做法其实错了

1.“渗液多就是感染,要多用消炎药”

错。术后早期渗液多是正常现象(身体在清理坏死组织),盲目涂抹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可能破坏伤口微环境,反而延缓愈合。只有明确感染(脓性渗液+红肿热痛)时,才需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

2.“敷料越厚越安全,能吸收更多渗液”

错。过厚的敷料会导致不透气,使伤口处于潮湿环境,利于细菌滋生。正确做法是根据渗液量选择合适敷料(如渗液多则用藻酸盐敷料,配合外层纱布),并增加更换频率(如每天1次)。

3.“伤口结痂就是快好了,不用换药了”

错。结痂下可能积存渗液(形成“痂下积脓”),尤其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应继续换药至痂皮自然脱落,若痂皮过厚,医生可能会软化后清除,避免影响上皮爬行。

4.“用酒精消毒杀菌更彻底”

错。酒精(75%乙醇)对新生肉芽组织有强刺激性,会导致细胞坏死,延缓愈合。伤口清洁应首选生理盐水(无刺激)或碘伏(对组织损伤小),仅用于伤口周围皮肤消毒,避免直接涂抹伤口内部。

外科伤口敷料更换看似简单,实则是技术与经验的结合。规范操作能为伤口创造“湿润、清洁、无张力”的愈合环境,而准确识别渗液信号则能早期发现感染,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记住,当对伤口状态有任何疑虑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是最安全的选择——毕竟,伤口愈合的每一步都需要细心呵护,这既是对身体的负责,也是康复路上不可或缺的“细节功课”。

(卢晓敏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