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听到这样的奇闻:某位老人只是打了个喷嚏,就突然腰背痛得站不起来,到医院检查后发现竟然是脊柱骨折了。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为何会对老人的脊柱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其实,这背后的 “元凶” 往往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代谢会逐渐失衡,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弱,破骨细胞的作用相对增强,使得骨量不断流失。就像一栋建筑,原本坚固的钢筋骨架逐渐被侵蚀,结构变得疏松多孔,整体的承重能力自然大幅下降。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骤降,会加速骨量的丢失,使得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骨骼,承担着支撑身体重量、保护脊髓神经的重要作用。脊柱中的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而松质骨对骨量丢失更为敏感。当骨质疏松发生时,椎体的骨量会大量流失,骨小梁变细、断裂,椎体的结构变得脆弱不堪,就像被虫蛀过的木头,稍一受力就容易发生变形或断裂。
打喷嚏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其产生的力量却不容小觑。打喷嚏时,我们会先深吸一口气,然后胸部、腹部的肌肉突然剧烈收缩,迫使肺内的气体迅速喷出。在这个过程中,胸腔和腹腔内的压力会急剧升高,这种压力会通过脊柱传递到椎体上。对于骨骼健康的年轻人来说,椎体能够轻松承受这种瞬间的压力冲击。但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而言,脆弱的椎体根本无法抵御这突如其来的压力,很容易就会发生压缩性骨折。
除了打喷嚏,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看似轻微的动作都可能成为老人脊柱骨折的诱因,比如咳嗽、弯腰捡东西、转身、甚至是睡觉时翻身等。这些动作都会使脊柱椎体承受一定的压力或扭转力,而骨质疏松状态下的椎体就像一个不堪一击的 “空壳”,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骨折。
老人发生脊柱骨折后,通常会出现剧烈的腰背痛,疼痛会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也难以完全缓解。严重时,患者可能无法站立、行走,甚至卧床翻身都会感到极度痛苦。如果骨折压迫到脊髓神经,还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呢?首先,要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 D,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而维生素 D 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可以通过食用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来补充钙质,必要时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剂和维生素 D 制剂。
其次,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刺激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量,提高骨骼的强度和韧性。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负重,以免增加骨折的风险。
另外,要注意预防跌倒。跌倒也是老年人发生脊柱骨折和其他部位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家中要保持环境整洁,减少障碍物,地面要防滑,浴室、卫生间可以安装扶手,以方便老人行走和起身。老人在行走时要注意安全,必要时可以使用助行器。
如果老人不慎发生了脊柱骨折,应及时就医治疗。目前,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佩戴支具、服用止痛药物和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但长期卧床可能会导致骨量进一步丢失、肌肉萎缩、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治疗则包括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等微创手术,这些手术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稳定性,使患者能够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生与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结构脆弱密切相关。打喷嚏等轻微动作之所以会引发骨折,是因为这些动作产生的压力超过了脆弱椎体的承受能力。因此,老年人及其家属要提高对骨质疏松的认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骨折的发生风险。一旦发生骨折,要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身体的康复。
(罗成钢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骨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