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园散步时,你是否注意到一些老年人背弯得像“月牙”,步履蹒跚?原本挺拔的身姿随着岁月流逝逐渐佝偻,这看似自然的衰老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当驼背悄无声息地改变体态时,我们需要警惕,这或许是骨骼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驼背后的“隐形杀手”:椎体压缩骨折
人体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就像搭建高楼的砖块,而椎间盘则如同缓冲垫,共同维持身体的直立与灵活。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女性绝经后,骨质流失速度加快,原本坚硬的椎骨变得像“空心饼干”,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导致骨骼强度大幅下降。此时,即使是轻微的弯腰、咳嗽,甚至只是日常起身动作,都可能让脆弱的椎体不堪重负,发生压缩变形,就像被压扁的纸箱,高度降低,进而导致整个脊柱前屈,形成驼背。
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1/3存在椎体压缩骨折,其中80%属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这类骨折常常“悄然而至”,很多老人回忆,自己既没有摔倒也没有碰撞,只是突然感到腰背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身高缩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压缩的椎体不仅影响了脊柱的正常形态,还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和内脏器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二、骨质疏松:“沉默的流行病”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它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却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骨骼健康。骨组织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破骨细胞“拆除”旧骨,成骨细胞“建造”新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平衡。但随着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影响,破骨细胞的“拆除速度”远超成骨细胞的“建造速度”,骨质逐渐流失。
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质流失速度加快,这也是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男性的重要原因。此外,长期吸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以及患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老人认为驼背是自然衰老的正常现象,对腰背部疼痛也习以为常,没有及时就医检查骨密度,导致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三、早发现、早干预:守护脊柱健康
早期诊断对于防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至关重要。建议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绝经后女性、有骨质疏松家族史、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高危人群,更应提前开始筛查。如果出现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腰背部慢性疼痛、驼背畸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X线、CT或MRI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椎体压缩骨折。
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需要从生活方式干预、营养补充和药物治疗多管齐下。首先,坚持规律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还能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其次,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是日常饮食的“主力军”,适当晒太阳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此外,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和咖啡的摄入,也能为骨骼健康“加分”。
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必要时还会采用椎体成形术等微创手术,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需要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后,患者仍需长期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再次骨折。
四、关爱老人,从“骨”开始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痛苦,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照护负担。作为子女,应多关注老人的身体变化,鼓励他们定期体检,积极预防。社区和医疗机构也应加强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
当看到老人日渐弯曲的背影时,我们不仅要心疼,更要行动起来。通过科学的防治手段,帮助老人挺直脊梁,让他们拥有健康、尊严的晚年生活。毕竟,健康的骨骼是行走世界的“本钱”,守护骨骼健康,就是守护幸福晚年。
(杨彬 河南省人民医院 脊柱脊髓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