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血管护理冷知识:原来情绪是个“隐形炸弹”

2025-05-17 17: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都说“气大伤身”,以前总觉得是句玩笑话,直到在心血管内科诊室里,看到因为一场吵架就突发心绞痛的患者,才惊觉:原来情绪真的能成为攻击心血管的“隐形炸弹”!在中医和西医眼中,情绪与心血管的关系可不简单,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层神秘面纱,看看那些你没注意到的情绪“杀伤力”,以及如何给心血管穿上“情绪防弹衣”。

一、情绪:心血管健康的“隐藏玩家”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心血管病的“元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再不济也是吸烟喝酒这些“不良习惯选手”。但很少有人把情绪当成心血管的“头号大敌”。想象一下,你正和人激烈争吵,心跳突然加速,脸涨得通红,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这可不是简单的“生气上头”,而是情绪正在你体内“兴风作浪”,给心血管带来一场“风暴”。

二、西医视角:情绪如何“引爆”心血管危机

(一)神经调节“乱了套”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受自主神经系统调控,这套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平衡器”,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人处于愤怒、焦虑、紧张等情绪时,交感神经会突然“暴走”,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就像给心血管系统打了一针“兴奋剂”,让心脏跳动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也跟着一路飙升。偶尔一次情绪波动,身体还能“缓过来”,但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就好比让心血管系统一直“超速行驶”,早晚会“爆缸”。

(二)炎症反应“凑热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持续的负面情绪会激活身体的炎症反应。简单来说,坏情绪会让免疫系统误以为身体“出事了”,开始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在血管里“横冲直撞”,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就像血管内壁的“保护膜”,一旦受损,血液中的胆固醇等物质就容易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里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三)血栓风险“直线上升”

情绪激动时,身体还会启动一系列凝血机制。血小板在不良情绪的刺激下,会变得异常活跃,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想象一下,原本顺畅的血管里突然出现一个“血栓团”,直接堵塞血管,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极度愤怒或悲伤后,会突发脑梗、心梗——情绪这个“隐形炸弹”,就这样把血栓“点燃”了。

三、中医解读:情绪与心血管的“爱恨情仇”

(一)七情致病:情绪的“中医档案”

中医把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简称“七情”。《黄帝内经》里早就说过“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在中医看来,情绪和脏腑功能紧密相连,而心在五脏六腑中占据“君主之位”,主血脉、藏神志。一旦情绪失控,首先“受伤”的就是心。比如过度愤怒,肝气上逆,会影响心脏的气血运行;长期忧虑,脾气郁结,也会导致心血不足,进而引发心悸、胸闷等症状。

(二)气血失调:情绪引发的“蝴蝶效应”

中医认为,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是滋养身体的物质基础,气血调和,身体才能健康。而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气血的运行。生气时,气机郁滞,就像道路堵车,血液流动不畅;过度悲伤,肺气耗散,气推动血液的力量减弱,也会造成心血瘀阻。这种气血失调长期积累,就会在心血管上“显现”出来,出现胸痛、心慌、脉涩等症状。

四、这些情绪“雷区”,你踩过几个?

(一)“暴脾气”的愤怒

一点就着的“暴脾气”堪称心血管的“头号杀手”。有研究表明,愤怒情绪爆发后的2小时内,心梗发作风险增加2-5倍。想象一下,你因为停车问题和人吵架,肾上腺素飙升,心脏疯狂跳动,血管也绷得紧紧的,这时候心血管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很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就是因为一次激烈争吵,被紧急送进了医院。

(二)“甩不掉”的焦虑

现代生活节奏快,焦虑情绪几乎人人都有。根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2016)数据显示,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7.6%,12个月患病率为4.9%。而在一项针对全球27个国家消费者的调查中,更是有71%的人处于焦虑状态。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能看到被焦虑困扰的患者。长期焦虑的人,身体会持续处于应激状态,血压忽高忽低,心脏也一直“悬着”。有数据显示,长期焦虑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0%-30%。每天担心工作、家庭、未来,就像给心血管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越勒越紧。

(三)“走不出”的抑郁

抑郁情绪就像一场“心灵的雾霾”,不仅影响心情,还会悄悄伤害心血管。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倍。长期抑郁会让人体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炎症反应加剧,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习惯,比如失眠、食欲下降、缺乏运动,这些都在“助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给心血管穿上“情绪防弹衣”

(一)中医妙招:调和情志有一手

1.中药调理:给情绪“降降火”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开出个性化的中药方。比如肝气郁结导致情绪烦躁的人,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等疏肝理气的药材;心脾两虚引起焦虑失眠的,会用归脾汤,以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养心。这些中药就像给情绪“灭火器”,从根源上调节脏腑功能,让情绪恢复平和。

2.穴位按摩:按下情绪“暂停键”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被称为“消气穴”。生气时按揉太冲穴,能疏肝理气,缓解烦躁情绪。内关穴在手腕内侧,腕横纹上两寸,按摩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对于心慌、焦虑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每天花几分钟按揉这些穴位,就像给情绪做了一场“按摩SPA”。

3.情志疗法:以情胜情的智慧

中医有“以情胜情”的说法,比如“悲胜怒”“喜胜忧”。当人愤怒时,听悲伤的音乐、看感人的电影,引导情绪宣泄;过度忧虑时,和朋友聚会、看喜剧节目,用喜悦的情绪冲淡忧愁。这种古老的智慧,在调节情绪上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西医建议:科学管理情绪

1.心理干预:给心灵“做个大扫除”

如果长期被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很有必要。认知行为疗法(CBT)能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能快速缓解紧张情绪。这些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法,就像给心灵“做了一次大扫除”,把负面情绪清理干净。

2.生活方式:打造情绪“避风港”

规律的生活作息是稳定情绪的基础。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可以有效改善情绪。此外,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钓鱼,也能让身心放松,为情绪打造一个“避风港”。

六、这些情况,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情绪已经对心血管造成严重影响,要及时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1.频繁的心慌、胸闷,休息后不能缓解;

2.不明原因的血压波动,且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3.胸痛发作,伴有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

4.长期焦虑、抑郁,同时出现心悸、头晕等心血管不适。

原来,情绪这个“隐形炸弹”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心血管健康。无论是中医的调和情志,还是西医的科学管理,都在告诉我们:管理好情绪,就是给心血管最好的护理。从今天开始,别再让坏情绪“欺负”你的心脏,毕竟,心平气和,才是对心血管最温柔的守护!

(武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