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肺部手术后如何康复?呼吸训练和营养搭配很关键

2022-06-23 17: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肺部手术(如肺癌根治术、肺结节切除术、肺大疱修补术等)是治疗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创伤会暂时削弱呼吸功能,影响患者的活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气短、咳嗽无力等问题,若康复不当,可能引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事实上,科学的康复管理能显著提升恢复效果——其中,呼吸训练是改善肺功能的“核心武器”,营养搭配则是修复身体的“物质基础”。本文将系统解读肺部术后的康复要点,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

一、呼吸训练:从“气短”到“顺畅”的阶梯训练法

肺部手术会切除部分肺组织(如肺叶切除),或因切口疼痛导致呼吸变浅、肺活量下降,表现为“一动就喘”“咳嗽费劲”。呼吸训练的核心是通过主动锻炼,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通气效率,逐步恢复正常呼吸功能。训练需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

术后早期(住院期间,术后1-7天):卧床期基础训练

此阶段患者伤口未愈,活动受限,重点是预防肺不张、促进排痰,为后续康复打基础。

1.腹式呼吸法(每日3次,每次5-10分钟)

平卧位,双腿屈膝,一手放在胸口,一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感受腹部隆起(胸口尽量不动);再用嘴缓慢呼气,嘴唇缩成“吹口哨”状,腹部自然下沉,呼气时间尽量延长(吸气:呼气=1:2)。

原理:通过调动膈肌(主要呼吸肌)运动,增加潮气量(每次呼吸的气体量),改善肺底部通气。

注意:避免用力过猛,若出现胸痛可暂停,调整呼吸节奏后再继续。

2.有效咳嗽训练(每日4-6次,每次3-5组)

先进行3-5次腹式呼吸,深吸气后屏气2-3秒,身体前倾,双手轻按伤口(减轻咳嗽时的疼痛),用力咳嗽2-3次(先轻咳松动痰液,再深咳排出)。

原理:术后痰液积聚易引发感染,有效咳嗽能帮助痰液排出,保持气道通畅。

技巧:若咳嗽时疼痛明显,可在咳嗽瞬间用手或枕头按压伤口,减少胸廓震动。

3.吹气球训练(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

选择容量500-1000毫升的气球,深吸气后尽量将气体吹入气球,直到无法呼出为止,稍作休息后重复。

原理:通过主动呼气训练,提高呼气肌力量,扩张萎缩的肺泡,预防肺不张。

目标:从最初只能吹起气球1/3,逐步达到吹满或连续吹2-3个气球。

术后中期(出院后1-3个月):恢复期强化训练

此阶段患者可下床活动,训练重点是增强呼吸耐力,改善活动时的气短症状。

1.缩唇呼吸法(日常活动中随时进行)

用鼻子吸气,嘴巴缩成“O”形缓慢呼气,如吹蜡烛般将气体呼出,保持吸气4秒、呼气6-8秒的节奏。

适用场景:散步、上下楼梯等活动时,配合步伐进行(吸气时迈步,呼气时停顿),能有效缓解活动后气短。

2.呼吸操(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结合肢体动作增强呼吸深度:

扩胸运动:站立位,双臂自然下垂,吸气时双臂外展至与肩同高(掌心向前),呼气时收回,重复10次。

弯腰呼吸: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吸气时身体直立,呼气时缓慢向前弯腰(膝盖微屈),同时双手下垂,重复8次。

侧屈呼吸:站立位,右手放在左侧肋骨处,吸气时身体向右侧弯曲,左手向上伸展,呼气时收回,左右交替各8次。

原理:通过肢体活动带动胸廓扩张,增加肺通气量,协调呼吸与运动的节奏。

3.渐进式耐力训练(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

以散步为例:初始阶段每次5-10分钟,速度以不出现明显气短为宜;每周增加2-3分钟,逐渐延长至20-30分钟。适应后可加入太极拳、慢速游泳等低强度运动,进一步提升心肺耐力。

注意:运动中若出现胸痛、头晕、心跳过快(超过100次/分钟),需立即停止并休息。

术后长期(3个月后):巩固期功能维持

此阶段呼吸功能基本稳定,训练目标是将呼吸技巧融入日常生活,预防功能退化。

1.日常活动呼吸管理

爬楼梯时每上2-3阶停顿,用缩唇呼吸调整;搬重物前先深吸气,用力时缓慢呼气;避免屏气动作(如用力排便),防止胸腔压力骤升。

2.家庭肺功能监测

可购买简易峰流速仪,每日固定时间测量最大呼气流量(PEF),记录数值变化。若连续3天数值下降超过10%,可能提示气道痉挛或感染,需及时就医。

二、营养搭配:修复组织、增强抵抗力的“物质基础”

肺部手术会消耗大量能量,术后伤口愈合、免疫功能恢复都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研究显示,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2倍,住院时间延长30%以上。科学的营养搭配应遵循“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热量”原则,分阶段调整饮食方案。

术后早期(1-2周):清淡易消化,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手术麻醉会暂时抑制胃肠蠕动,初期饮食以减轻消化负担、预防腹胀为目标。

1.流质饮食(术后1-3天)

推荐:米汤、稀藕粉、去油肉汤、蔬菜汁(如胡萝卜汁)、清炖蛋羹等。

搭配方案:每次50-100毫升,每日6-8次,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引起腹胀。可在米汤中加入少量蛋白粉(每次5-10克),补充蛋白质的同时不增加消化负担。

2.半流质饮食(术后4-14天)

推荐:小米粥、烂面条、肉末粥、蔬菜泥(菠菜、南瓜等煮软后打碎)、豆腐脑、酸奶等。

营养重点: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每顿加入1个鸡蛋(蒸蛋羹最佳)、50克瘦肉末(瘦猪肉、鸡肉),每日保证200毫升低脂牛奶或酸奶(帮助调节肠道菌群)。

注意: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甜食),防止腹胀影响呼吸;烹饪时少油少盐,温度适中(避免过烫损伤消化道)。

术后中期(2周-3个月):均衡营养,加速组织修复

此阶段胃肠功能恢复,需重点补充蛋白质(促进伤口愈合)、维生素(增强免疫力)和必需脂肪酸(抗炎、保护黏膜)。

1.优质蛋白:“修复原料”不可少

推荐食物:

动物蛋白:鱼肉(鲈鱼、鲫鱼)、去皮禽肉(鸡肉、鸭肉)、瘦肉(猪瘦肉、牛肉)、鸡蛋、低脂牛奶。

植物蛋白:豆腐、豆浆、鹰嘴豆、核桃(打碎加入粥中)。

摄入标准: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如60公斤患者每日需72-90克),分3-4次摄入(如早餐1个鸡蛋+200毫升牛奶,午餐50克鱼肉,晚餐50克瘦肉+1块豆腐)。

烹饪方式:清蒸、清炖为主(如清蒸鲈鱼、冬瓜丸子汤),避免油炸、红烧(减少脂肪摄入)。

2.高维生素食物:抗炎、抗氧化“卫士”

推荐食物:

维生素C:西兰花、青椒、猕猴桃、草莓(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愈合)。

维生素A:胡萝卜、南瓜、菠菜(保护呼吸道黏膜,增强抗感染能力)。

维生素E:杏仁、花生、葵花籽(抗氧化,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搭配方案:每日蔬菜摄入500克以上(深色蔬菜占一半),水果200-350克(两餐间食用)。例如午餐搭配清炒西兰花,晚餐加入南瓜炖豆腐,加餐吃1个猕猴桃。

3.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减轻心肺负担

术后活动减少易导致便秘,用力排便会增加胸腔压力,影响伤口恢复。

推荐:燕麦、糙米、芹菜、火龙果、西梅等。每日膳食纤维摄入25-30克,可在早餐粥中加入燕麦,午餐用糙米代替部分白米,晚餐搭配凉拌芹菜。

术后长期(3个月后):个性化调整,预防复发

根据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体重变化调整饮食:

合并糖尿病:控制主食量(每日250-300克),选择低GI食物(如杂粮饭、全麦面包),避免精制糖(甜饮料、糕点),蛋白质和蔬菜摄入不变。

体重过轻(BMI<18.5):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如在两餐间加1份坚果(15克)或1杯营养粉,选择热量密度高的食物(如蒸山药、奶酪)。

血脂偏高: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摄入,用橄榄油、茶籽油代替动物油,每周吃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

三、康复期其他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恢复质量

除了呼吸训练和营养搭配,这些细节也会影响康复效果:

1.伤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术后1周内避免沾水;若出现红肿、渗液、疼痛加剧,及时就医。拆线后可涂抹保湿霜(如维生素E乳膏),减少瘢痕增生。

2.睡眠管理: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采取半卧位(背部垫软枕,角度30°-45°),有助于呼吸顺畅;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减少夜间咳嗽对睡眠的影响。

3.心理调节:术后气短、疼痛可能导致焦虑,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加入病友互助群,分享康复经验,增强信心。

4.环境管理:避免接触粉尘、油烟、香烟(包括二手烟),室内定期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空气质量差时使用空气净化器;冬季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会加重呼吸道负担)。

5.定期复查:按照医生要求进行胸部CT、肺功能检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时发现并发症(如胸腔积液、肺纤维化)。

肺部手术后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呼吸训练需要持之以恒,营养搭配需要科学细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肺功能恢复和身体修复“保驾护航”。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年龄、手术方式、基础疾病)制定个性化方案,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逐步调整。记住,术后的每一次顺畅呼吸、每一口均衡膳食,都是在为回归正常生活积蓄力量——耐心与科学,是康复路上最可靠的伙伴。

(王立君 浚县人民医院 胸心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