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CU里哪些病人最需要输血

2024-11-06 13: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输血是ICU(重症监护病房)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用于纠正贫血、改善氧合、维持凝血功能等。然而,输血并非适用于所有ICU患者,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需求来决定。以下几类ICU患者通常是最需要输血的:

一、急性失血患者

    急性失血是ICU中输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患者因创伤、手术、消化道出血或其他原因导致大量失血时,输血可以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例如,在创伤性出血患者中,大量输血方案(MTP)是治疗的关键,通常包括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联合输注。这种方案旨在快速补充失血量,同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防止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二、脓毒症休克患者

    脓毒症休克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组织灌注不足和氧合障碍。输血可以帮助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氧输送能力,从而支持重要器官的功能。在脓毒症休克的早期复苏阶段,如果患者存在组织氧合不足的证据(如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混合静脉氧饱和度<65%或乳酸浓度>4 mmol/L),输血目标血红蛋白水平可设为9-10 g/dl。然而,在脓毒症休克的后期,输血策略应与其他重症患者相似,目标血红蛋白水平为7-9 g/dl。

三、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那些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对氧输送的需求较高。输血可以帮助维持足够的氧合,减少心肌缺血的风险。对于这些患者,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阈值为7-8 g/dl。然而,如果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如胸痛、心电图改变等),输血阈值可能会适当提高。

四、神经创伤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对于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急性缺血性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维持足够的氧合和脑灌注至关重要。输血可以帮助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脑组织的氧合。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目标血红蛋白水平通常为7-9 g/dl。如果存在脑缺血的证据,目标血红蛋白水平可能需要提高到>9 g/dl。

五、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凝血功能障碍是ICU患者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创伤、手术或严重感染的情况下。输注血浆和血小板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于存在明显凝血功能障碍的活动性出血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血小板可以帮助恢复止血平衡。在创伤性出血患者中,早期输注FFP与红细胞按接近1:1的比例输注,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止血效果并降低死亡率。

六、慢性贫血患者

    慢性贫血患者在ICU中也可能需要输血,尤其是在贫血加重或出现相关症状时。例如,对于慢性贫血患者出现急性失血或贫血加重导致的氧合不足,输血可以帮助改善症状,维持足够的氧输送。然而,对于慢性贫血患者,输血策略通常较为保守,目标是维持血红蛋白水平在7 g/dl以上。

七、儿科重症患者

    儿科重症患者,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和疾病谱的特殊性,输血需求也较为特殊。例如,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20 g/L时可能需要输血。对于患有脓毒症休克、急性脑创伤或体外膜氧合(ECMO)的患儿,输血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八、特殊情况下需要输血的患者

    除了上述常见情况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ICU患者可能需要输血。例如,在进行某些高风险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可能需要预防性输注血浆或血小板。此外,对于某些罕见疾病或特殊情况(如血栓性微血管病、新冠等),输血或特殊血液制品的使用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指南进行个体化调整。

九、输血的限制性策略

    尽管输血在ICU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但输血并非没有风险。输血相关并发症,如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和感染风险等,都需要引起重视。因此,近年来,ICU中普遍推荐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即在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一定阈值(如7 g/dl)时才考虑输血。这种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证明是安全的,并且可以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十、输血的个体化决策

    输血决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器官功能状态以及治疗反应进行个体化调整。对于某些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如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来动态调整输血策略。此外,输血决策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史等因素。

    总之,ICU中输血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输血的指征和风险以及输血策略的个体化调整。对于急性失血、脓毒症休克、心血管疾病、神经创伤、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贫血、儿科重症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患者,输血可能是必要的。然而,输血并非适用于所有ICU患者,限制性输血策略和个体化决策是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的关键。

(蒋雅慧 许昌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