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生命呱呱坠地,本应是全家欢欣鼓舞的时刻,然而,产后大出血这一潜在的“杀手”却可能悄然降临,给产妇和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产后大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了解其识别方法与急救措施,对于每一位准妈妈、家人乃至社会大众来说,都至关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产后大出血的识别与急救三步走策略,为产妇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一、产后大出血: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产后大出血,顾名思义,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对于剖宫产产妇,这一标准则为1000毫升)。这一数字看似简单,却足以让产妇的生命陷入危机。产后大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如胎盘滞留、胎盘植入)、软产道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大出血的70%—80%。
产后大出血的危害不容小觑。短时间内的大量失血会导致产妇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席汉氏综合征(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影响产妇的内分泌、生殖等多个系统。因此,对产后大出血的及时识别与有效急救,是挽救产妇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二、识别:产后大出血的“蛛丝马迹”
产后大出血并非无迹可寻,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捕捉到那些“蛛丝马迹”。
1.观察出血量:分娩后,产妇会有一定量的出血,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出血量持续增多,或者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出血,如血液浸透卫生巾、甚至滴落到地面,就应高度警惕产后大出血的可能。
2.注意生命体征:产后大出血会导致产妇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休克症状。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
3.关注产妇感受:产妇在产后可能会感到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这些症状虽然不特异,但如果与出血量增多同时出现,就应考虑产后大出血的可能性。
4.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产后,医护人员会定期检查产妇的子宫收缩情况。如果发现子宫软、轮廓不清,或者子宫底升高,就应考虑子宫收缩乏力的可能,进而警惕产后大出血。
三、急救三步走: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
一旦识别出产后大出血,应立即启动急救程序。以下三步走策略,是挽救产妇生命的关键。
第一步:紧急呼叫与初步处理
- 立即呼叫医护人员:在发现产后大出血后,应第一时间呼叫医护人员,告知他们产妇的情况,并请求立即支援。
- 保持产妇平卧:将产妇置于平卧位,头部稍低,以增加脑部供血,防止休克进一步加重。
- 保暖:用毛毯或衣物覆盖产妇,保持其体温,防止因失血过多而导致的体温下降。
第二步:寻找出血原因并止血
- 子宫收缩乏力:如果出血是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医护人员会立即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同时给予宫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
- 胎盘因素:如果出血是由于胎盘滞留或胎盘植入引起的,医护人员会尝试手动剥离胎盘或进行手术取出胎盘。
- 软产道损伤:如果出血是由于软产道损伤引起的,医护人员会进行缝合止血。
- 凝血功能障碍:如果出血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医护人员会立即给予凝血因子、输血等治疗,以纠正凝血异常。
第三步:持续监测与后续治疗
-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在急救过程中,应持续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输血与补液:根据产妇的出血量,医护人员会及时给予输血和补液治疗,以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 后续治疗与观察:在急救成功后,产妇仍需接受密切的后续治疗与观察,包括预防感染、促进子宫恢复等。同时,医护人员也会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度过这一艰难时期。
四、预防与准备:从源头减少风险
虽然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通过一些预防措施和准备工作,我们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其发生的风险。
1.定期产检:通过定期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如胎盘前置、胎盘早剥等。
2.合理饮食与运动:在孕期,产妇应保持合理的饮食与运动习惯,以增强体质,提高对分娩的耐受能力。
3.学习分娩知识:产妇和家人应提前学习分娩知识,了解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应对措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4.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分娩时应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以确保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产后大出血是每一位产妇和家庭都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了解其识别方法与急救措施,我们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其发生的风险,并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反应,挽救产妇的生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产妇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让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在安全、温馨的环境中诞生。
(申彤彤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