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胆囊息肉≠必须手术!中医化痰散结疗法新选择

2025-08-06 19: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的诊疗视野中,胆囊息肉常常被视为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甚至可能走向手术台的问题。然而,事实上,胆囊息肉并不等同于必须接受手术治疗,中医独特的化痰散结疗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值得期待的选择。

胆囊息肉是在胆囊黏膜表面突向腔内的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传统观念里,当发现胆囊息肉达到一定大小或者伴有某些特定症状时,医生往往会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防止其恶变等潜在风险。但手术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式,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如术后伤口疼痛、恢复周期长等,还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因为胆囊在胆汁的储存和浓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切除后可能导致脂肪消化吸收不良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并非所有的胆囊息肉都会发展成恶性肿瘤,很多情况下它们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状态。

中医对胆囊息肉有着深刻的认识。从中医理论来讲,胆囊息肉的形成与体内痰浊凝聚、气血瘀滞密切相关。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就会聚湿生痰,这些痰浊之邪随着经络流注于胆囊部位,再加上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日积月累便形成了息肉这种有形之邪。基于这样的病因病机,中医采用化痰散结的治疗方法。

中药在化痰散结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例如半夏,它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能够有效化解体内的痰浊之邪。配合陈皮,其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可进一步增强化痰之力,同时使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从根本上切断生痰之源。浙贝母也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它能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对于痰热互结类型的胆囊息肉有着很好的针对性。此外,像茯苓这样的利水渗湿药,可以通过促进水液代谢来减少痰浊的产生。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如果患者除了胆囊息肉外,还伴有脾胃虚弱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那么在化痰散结的基础上会加入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党参、白术等;若患者有肝郁气滞的情况,表现为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等,则会佐以疏肝理气之品,像柴胡、郁金之类。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的外治疗法辅助治疗胆囊息肉。比如穴位贴敷,选取与肝胆经络相关的穴位,将具有化痰散结作用的药物制成膏剂贴敷其上,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还有艾灸疗法,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特定穴位,激发经气活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消散息肉。

当然,选择中医治疗胆囊息肉也需要定期复查。通过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密切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变化情况。如果发现息肉有快速增长或者出现其他可疑恶变的征兆,仍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胆囊息肉的治疗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手术模式。中医化痰散结疗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为胆囊息肉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康复之路。它既考虑到了疾病的本质——痰浊瘀滞,又兼顾了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应用的治疗选择。

(张灿强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