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很多人在体检中被查出脂肪肝后,由于其不痛不痒、没有明显不适,便认为它无足轻重,无需干预。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脂肪肝虽无明显症状,但潜在危害巨大,必须引起重视。
一、脂肪肝的定义及病因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根据病因不同,脂肪肝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饮酒无关,主要与代谢异常相关,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代谢紊乱
现代生活方式下,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人体能量摄入过多,消耗过少,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当脂肪堆积过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时,就会在肝细胞内沉积,形成脂肪肝。此外,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会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促使脂肪在肝脏堆积。
(二)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过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大部分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同时影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导致脂肪堆积。此外,熬夜、作息不规律也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代谢节律,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增加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二、脂肪肝的危害
脂肪肝虽无明显症状,但其危害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肝脏损伤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脂肪肝会导致肝脏的代谢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随着病情进展,脂肪肝可能会逐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研究表明,约20%-3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会在10-2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
(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血液粘稠度增高等问题。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会穿过动脉血管内膜,在血管壁沉着,使动脉失去弹性,管腔狭窄,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脂肪肝还可能引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三)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常合并存在,二者互为因果关系。脂肪肝会影响糖类代谢,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高达28%-70%。一旦二者合并存在,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
(四)影响消化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至关重要。脂肪肝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长期的消化不良还会引起营养吸收障碍,影响身体健康。
(五)其他危害
脂肪肝还可能对其他器官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肝脏解毒能力下降,会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进而影响大脑、肾脏等器官的功能。此外,脂肪肝还常伴发多种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等。
三、脂肪肝的诊断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B超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其操作简便、无创、费用低,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出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此外,CT和MRI检查也能用于脂肪肝的诊断,但费用相对较高。实验室检查方面,肝功能检查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脂肪肝患者可能会出现肝酶升高、血脂异常等情况。
四、脂肪肝的干预措施
脂肪肝虽有诸多危害,但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尤其是单纯性脂肪肝,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饮食
饮食调整是脂肪肝干预的基础。应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甜饮料、油炸食品、糕点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同时,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豆制品。此外,避免过量饮酒也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重要措施。
(二)规律运动
运动是改善脂肪肝的有效方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结合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有助于改善代谢。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三)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者应积极减重,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避免快速减肥,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四)管理代谢性疾病
对于合并有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五)定期复查
脂肪肝患者应每6-12个月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等。高风险人群,如肥胖、糖尿病患者,需更密切监测。
五、总结
脂肪肝虽不痛不痒,但绝非小事。它是代谢异常的警示信号,若不加以重视,可能引发诸多严重后果。脂肪肝的发病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预防和干预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管理代谢性疾病等措施,可以有效逆转脂肪肝,保护肝脏健康。因此,一旦发现脂肪肝,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定期复查,切勿掉以轻心。
(冯雅婧 平顶山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