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久坐不动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从办公室的白领到沉迷电子产品的年轻人,长时间保持坐姿似乎成了难以避免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看似平常的习惯,却可能为我们的健康埋下巨大隐患,尤其是血栓这一“隐形杀手”。那么,久坐不动真的等于给血栓“开绿灯”吗?哪些生活习惯又会让我们成为高危人群呢?
久坐不动:血栓的“催化剂”
久坐不动,首先影响的是我们的血液循环。当长时间保持坐姿时,下肢的血液回流变得困难,血液容易在下肢静脉中淤积,进而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这种血栓,医学上称为深静脉血栓(DVT),一旦形成,就可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甚至可能致命的疾病。有研究表明,每静坐一小时,血栓发生的风险可能会增加10%,静坐两个小时血栓发生的风险可能增加18%。
除了直接增加血栓风险外,久坐不动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长远影响。久坐会使心脏的泵血功能得不到充分锻炼,心脏肌肉逐渐变得虚弱,心脏每次泵出的血液量相对减少。为了满足身体各器官的需求,心脏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长期下来,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危生活习惯大盘点
除了久坐不动外,还有哪些生活习惯会让我们成为血栓的高危人群呢?
缺乏运动:运动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的有效方式。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体重增加、肥胖和代谢紊乱,这些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肥胖人群由于血液黏稠度高、血流速度慢,更容易形成血栓。
吸烟与酗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酗酒则会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同样增加血栓风险。
创伤与手术:当人受到创伤或进行大手术时,人体会启动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血液凝固性一旦增加,就有可能形成血栓。因此,术后病人应尽早活动,避免形成下肢的深静脉血栓。
先天性因素:如髂静脉受压迫等先天性因素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这类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血栓,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如何打破久坐困局,预防血栓?
面对久坐不动带来的健康风险,我们并非无计可施。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打破久坐困局,预防血栓:
定时起身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起身活动一下身体,如伸展四肢、转动脖子、弯腰踢腿等。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增加日常运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运动不仅可以缓解久坐带来的危害,还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调整坐姿:保持正确的坐姿可以减轻身体的压力,减少对肌肉骨骼的损伤。桌椅高度要合适,使眼睛平视电脑屏幕,背部挺直,腰部有支撑,双脚平放在地面上。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促进胃肠蠕动,减少便秘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血栓风险,保护心血管健康。
久坐不动确实等于给血栓“开绿灯”,而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创伤与手术以及先天性因素等生活习惯也会让我们成为血栓的高危人群。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打破久坐困局,预防血栓形成吧!
(杨勇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