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感冒了?先辨清风寒风热再吃药!

2023-10-18 10: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清晨,王先生被一阵寒意惊醒,头痛欲裂,浑身酸痛。他习惯性地翻出家中常备的感冒药服下,但三天过去,发热反而加重,喉咙肿痛难忍。无奈之下他来到诊室,经详细问诊检查后才发现:他患的明明是风热感冒,服用的却是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药不对症导致病情迁延。这样的案例在门诊中并不少见——感冒的第一步,不是急着吃药,而是辨清风寒与风热。

一、风寒感冒:寒邪束表,需“辛温解表”

风寒感冒源于寒邪入侵体表,多在秋冬或气温骤降时发生。患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冷”——即便裹上厚被子、穿上厚衣服,仍会怕冷发抖(恶寒重),体温可能仅轻度升高(发热轻)。这是因为寒邪束缚了体表的阳气,导致毛孔紧闭,所以患者通常无汗。伴随的症状包括:

  • 鼻涕清稀如水,纸巾消耗量剧增
  • 咳嗽时痰液稀白,容易咳出
  • 头痛集中在后脑或颈项,伴有全身肌肉酸痛
  • 口不渴或想喝热水,舌苔薄白

治疗核心在于“散寒”。中医主张用辛温药物打开毛孔、驱散寒邪,常用中成药如感冒清热颗粒、荆防颗粒。食疗可喝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枚煮水)或葱白豆豉汤​(葱白带须5根+淡豆豉10克),服后盖被助汗。需忌食西瓜、冷饮等寒凉食物,避免加重寒气。

二、风热感冒:热邪袭肺,需“辛凉清热”

风热感冒则因热邪侵犯呼吸道而起,春夏季高发(但冬季暖气过足时也常见)。患者以“热”为特征:​发热明显(可达39–40℃),怕冷感轻微,且体表有汗却不解热。其典型表现包括:

  • 鼻涕黄浊黏稠,擤不尽感
  • 咳嗽时痰黄稠,甚至带有血丝
  • 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
  • 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薄黄

治疗需以“清热”为要。宜选辛凉解表类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咽痛严重者可含服清咽滴丸。食疗推荐薄荷芦根饮​(薄荷5克+鲜芦根30克煮水)或雪梨冰糖羹​(雪梨去皮挖核,加冰糖10克蒸熟)。忌食辣椒、羊肉等辛辣温燥食物,避免火上浇油。

三、四步自辨寒热,避免用药误区

普通患者可通过以下四步初步判断感冒类型:

  1. 摸皮肤​:无汗怕冷→风寒;有汗燥热→风热
  2. 看分泌物​:清涕白痰→风寒;黄涕黄痰→风热
  3. 查咽喉​:咽痒不适→风寒;咽红肿痛→风热
  4. 问口渴​:想喝热水→风寒;想喝凉水→风热

需警惕的是,​约30%的感冒初期寒热症状混杂。例如风寒感冒1–2天后可能化热,出现寒热夹杂(如怕冷伴黄痰)。此时若自行用药,可能因药性矛盾(如同时服姜汤和双黄连)加重病情。​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更需专业辨证——儿童易因积食化热出现风热证,老人则常兼气虚。

四、用药不慎,反伤自身

临床常见三大用药误区:

  1. 感冒就吃抗生素”​:70%感冒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且破坏菌群
  2. 中成药安全随便吃”​:风寒误服连花清瘟(寒凉)可致腹泻;风热错用感冒清热颗粒(温热)会加重炎症
  3. 加倍剂量好得快”​:超量服用含麻黄类药物可能诱发心悸、高血压

科学用药三原则​:
①症状轻微可食疗观察,如风寒喝姜茶,风热饮菊花水;
②服药24小时无缓解或高热超39℃需就医;
③慢性病患者选药前需阅读说明书,避免与基础病药物冲突(如麻黄类药慎用于高血压患者)。

关键提醒

风寒与风热感冒可能相互转化。统计显示约25%的风寒感冒在3天左右会入里化热,出现寒热夹杂症状。因此用药后需每日评估症状:若风寒感冒者出现咽痛、黄痰,应减少温热药,增加清热成分;反之风热感冒者若转为畏寒、清涕,需停用寒凉药。

当症状复杂或持续高热时,​务必及时就医。一次准确的辨证,胜过十种盲目服用的药物。

(黄书丽 许昌市立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