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临床上,失眠主要分为入睡困难、睡眠浅(睡眠维持障碍)、易早醒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失眠在用药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
入睡困难:快速诱导睡眠是关键
入睡困难指的是躺在床上 30 分钟以上仍无法入睡,这类人群往往对 “睡不着” 存在强烈的焦虑感,越想睡越清醒,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一类型,治疗的核心是选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药物,帮助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同时避免第二天出现头晕、乏力等宿醉感。
常用药物包括:
唑吡坦:属于非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口服后吸收迅速,15-30 分钟即可起效,作用持续时间约 4-6 小时,能有效缩短入睡潜伏期,且对正常睡眠结构影响较小,醒后不适感少。
佐匹克隆:起效时间与唑吡坦相近,作用持续 6-8 小时,除了诱导睡眠,还能轻度改善睡眠质量,适合入睡困难且伴有轻度睡眠维持障碍的患者。
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的右旋体,疗效更强,副作用更少,成瘾性和依赖性较低,是临床常用的一线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短效药物连续使用不宜超过 4 周,避免产生药物依赖。同时,应在睡前 15-30 分钟服用,服药后不再进行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如开车、操作机械等。
睡眠浅、易醒:延长深睡时间是重点
睡眠浅、易醒属于睡眠维持障碍,表现为夜间觉醒次数增多(超过 2 次),或觉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导致总睡眠时间不足,第二天常感到疲惫。这类失眠的治疗需选择作用时间中等的药物,既能减少夜间觉醒,又能延长深睡眠阶段,提高睡眠质量。
常用药物有:
艾司唑仑:苯二氮䓬类药物,起效时间约 30-60 分钟,作用持续 6-8 小时,能有效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深睡眠比例,突然停药易出现反跳性失眠,需逐渐减量。
阿普唑仑:作用与艾司唑仑类似,镇静效果稍强,适用于睡眠浅且伴有焦虑情绪的患者。但因其依赖性相对较高,临床使用时需严格控制疗程。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通过调节人体生物钟发挥作用,能减少夜间觉醒,改善睡眠连续性,副作用较少,适合对苯二氮䓬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
此外,睡眠浅的人群常存在睡眠环境敏感的问题,用药期间应注意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减少外界干扰,提高药物疗效。
早醒:需兼顾延长睡眠时长与平稳过渡
早醒是指比预期起床时间提前 2 小时以上醒来,且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多见于老年人和伴有抑郁情绪的人群。这类失眠的特点是睡眠总时长明显缩短,且醒后情绪低落、精力恢复差,治疗需选择作用时间较长的药物,确保睡眠时间充足,同时避免影响次日早晨的状态。
常用药物包括:
氯硝西泮:苯二氮䓬类药物中作用时间较长的一种,起效缓慢(1-2 小时),作用持续 12-24 小时,能有效延长睡眠时间,减少早醒。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老年人需慎用。
多塞平:三环类抗抑郁药,低剂量时具有镇静催眠作用,能延长睡眠时间,尤其适合早醒合并抑郁情绪的患者。副作用包括口干、便秘等,需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米氮平:不仅能改善抑郁症状,还能缓解失眠,对早醒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适合长期使用。
用药注意事项
失眠治疗应以非药物治疗为基础,如规律作息、改善睡眠环境、放松训练等,药物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
镇静催眠药物属于管制类药品,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医嘱剂量和疗程服用,避免擅自增减药量或突然停药。
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用药前需告知医生自身情况,选择安全性更高的药物。
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可能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建议采用间歇给药(如每周服药 3-4 天)或交替使用不同类型药物的方式,降低风险。
总之,不同类型的失眠需选择针对性的药物,同时结合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才能更好地改善睡眠质量。如果失眠症状持续超过 1 个月,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再进行规范治疗。
(穆亚琦 郑州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