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流涕、喷嚏不断,鼻子像被堵住的 “水龙头”,白天影响工作学习,晚上连呼吸都成了负担 —— 这是鼻炎患者的日常 “鼻” 闹。作为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鼻炎虽不致命,却能让人身心俱疲。科学用药是缓解症状的关键,不同类型的鼻炎需针对性选药,才能让鼻子 “重获自由”。
一、先分清鼻炎类型:对症用药是前提
鼻炎并非单一疾病,常见类型有过敏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如慢性单纯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二者病因和用药方向大不相同:
过敏性鼻炎:由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过敏原触发,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喷嚏(一次可打十几个)、清水样鼻涕、鼻痒,常伴有眼痒、咽痒。
非过敏性鼻炎:多与冷空气、刺激性气味、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或感染有关,症状以鼻塞为主,鼻涕多为黏液性,喷嚏较少。
用药前需明确类型:过敏性鼻炎需 “抗敏 + 对症”,非过敏性鼻炎则以改善鼻黏膜状态、缓解鼻塞为核心。
二、过敏性鼻炎:从 “抗敏” 到 “控炎” 的用药方案
- 一线用药:鼻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抗炎)
这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 “主力军”,通过抑制鼻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鼻痒等所有主要症状。
常用药物: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
用法:每天 1-2 次,每个鼻孔喷 1-2 下,需连续使用 2-4 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切勿 “按需使用”。
优势:局部用药,全身副作用少(少数人可能出现鼻腔干燥、轻微出血),适合长期控制。
- 快速缓解:口服抗组胺药(抗过敏)
针对鼻痒、喷嚏、流涕等过敏反应,起效快(30 分钟内),但对鼻塞的改善较弱。
常用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第二代抗组胺药,无明显嗜睡副作用)。
用法:每天 1 片,睡前或晨起服用,急性发作时可短期使用,长期使用需遵医嘱。
注意: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易导致嗜睡,开车、操作机械时慎用。
- 辅助用药:减充血剂与抗白三烯药
鼻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滴鼻液):能快速收缩鼻黏膜血管,缓解鼻塞,但连续使用不超过 7 天,否则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越用越堵)。
抗白三烯药(如孟鲁司特钠):适合合并哮喘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需长期服用,睡前 1 片。
三、非过敏性鼻炎:重点改善鼻塞与鼻黏膜状态
- 慢性单纯性鼻炎(最常见)
以鼻塞为主要症状,遇冷加重,鼻涕为黏液性。
首选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同过敏性鼻炎,需长期使用控制炎症)。
辅助缓解: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每天 1-2 次,清除黏液、减轻鼻黏膜负担);鼻用减充血剂(短期应急,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 萎缩性鼻炎(黏膜萎缩导致)
表现为鼻腔干燥、鼻塞(因痂皮堵塞)、嗅觉减退,鼻涕带血。
核心用药:生理盐水或海水鼻腔喷雾(保持湿润);复方薄荷油滴鼻液(润滑黏膜、促进修复)。
注意:禁用减充血剂(会加重黏膜萎缩),可补充维生素 A、B2 促进黏膜修复。
四、用药常见误区:避开这些 “坑”
把鼻炎当感冒治:感冒多伴有发热、咽痛等全身症状,持续 1 周左右自愈;鼻炎症状持续超过 2 周,且无全身不适,盲目用感冒药(含减充血剂)可能加重黏膜损伤。
滥用抗生素:鼻炎多为无菌性炎症(过敏或黏膜功能异常),只有合并细菌感染(如鼻涕变黄、头痛发热)时才需用抗生素,切勿自行服用。
依赖 “偏方”:如草药塞鼻、醋熏等,可能刺激鼻黏膜,引发过敏或损伤,甚至加重病情。
症状缓解就停药: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炎需长期管理,尤其是鼻用激素,突然停药易导致症状反弹,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
五、联合护理:让药物效果翻倍
避开诱因: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远离过敏原(如花粉季戴口罩、定期除螨);非过敏性鼻炎患者注意保暖,避免接触油烟、香水等刺激性气体。
鼻腔冲洗:无论哪种鼻炎,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都能清除分泌物、减轻炎症,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段。
规律作息:熬夜、疲劳会降低鼻黏膜抵抗力,加重症状,保持充足睡眠能帮助黏膜修复。
鼻炎的治疗需 “三分治,七分养”,药物是缓解症状的工具,而长期管理的核心在于减少诱因、保护鼻黏膜。若用药 2 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鼻涕带血、头痛、嗅觉突然丧失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鼻窦炎、鼻息肉等并发症。只有科学用药 + 细心护理,才能让鼻子真正告别 “鼻” 闹,畅快呼吸。
(穆亚琦 郑州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