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短效” vs “长效” 失眠药:适用人群、优缺点对比

2023-04-29 09: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失眠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健康问题,而镇静催眠药物是临床改善失眠的重要手段。根据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失眠药可分为 “短效” 和 “长效” 两类,二者在适用人群、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区别,才能更合理地选择药物,避免滥用或误用。

一、什么是 “短效” 和 “长效” 失眠药?

判断药物 “短效” 或 “长效” 的核心是半衰期(药物在体内代谢一半所需的时间):

短效失眠药:半衰期通常在 3 小时以内,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服药后能快速诱导睡眠,但在体内代谢迅速,清晨时血药浓度已较低。

长效失眠药:半衰期多在 6 小时以上,起效相对缓慢,但作用持续时间长,能维持较长的睡眠时长,部分药物的作用可延续至次日。

两类药物的本质区别并非 “效果强弱”,而是 “作用节奏”—— 短效药像 “紧急开关”,长效药更像 “持续护航”。

二、适用人群:对症选择是关键

  1. 短效失眠药的核心适用场景

短效药的优势在于 “快速入眠”,更适合以下人群:

入睡困难者:躺下 30 分钟以上无法入睡,且对 “睡不着” 感到焦虑的人。例如,因工作压力、倒时差等临时因素导致的 “躺下后大脑停不下来” 的情况,短效药能快速打破 “越想睡越清醒” 的循环。

需要保持次日清晰度的人群:如上班族、学生、驾驶员等,需在清晨保持注意力集中。短效药代谢快,不易导致次日头晕、乏力(“宿醉感”)。

偶尔失眠者:仅在特殊情况(如考试前、旅行中)出现失眠,短期按需使用可避免药物依赖。

常见短效药包括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短效剂型)、扎来普隆等,其中唑吡坦因起效快(15-30 分钟)、对正常睡眠结构影响小,是临床首选。

  1. 长效失眠药的核心适用场景

长效药的优势在于 “维持睡眠”,更适合以下人群:

睡眠维持障碍者:夜间频繁醒来(超过 2 次),或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总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

早醒人群:比预期时间提前 2 小时以上醒来,且醒后无法再睡,尤其多见于老年人或合并抑郁情绪的患者。

需要长时间睡眠保障者:如长期失眠导致白天极度疲劳,或因健康问题需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的人。

常见长效药包括氯硝西泮、艾司唑仑、氟西泮等,部分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如多塞平、米氮平)也常用于长效改善失眠。

三、优缺点对比:权衡疗效与风险

  1. 短效失眠药:灵活但覆盖范围有限

优点:

起效快:多数在 30 分钟内发挥作用,能快速解决 “入睡难” 问题。

安全性较高:对正常睡眠结构(如深睡眠比例)影响小,次日残留效应少,不易影响白天活动。

依赖性较低:短期使用时,成瘾风险低于长效药。

缺点:

作用时间短:通常只能维持 4-6 小时睡眠,若夜间醒来,可能无法再次入睡。

可能引发 “反跳性失眠”:突然停药时,少数人会出现更严重的入睡困难。

不适合长期睡眠维持:对早醒、夜间易醒的改善效果有限。

  1. 长效失眠药:持久但需警惕残留效应

优点:

持续时间长:能有效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适合早醒或睡眠碎片化人群。

稳定性强:药物浓度在体内波动小,睡眠过程更平稳。

缺点:

次日残留风险高:可能导致白天嗜睡、头晕、记忆力下降,影响驾驶、操作机械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

对睡眠结构影响较大:长期使用可能减少深睡眠比例,导致 “睡了但没恢复好”。

依赖性和戒断反应更明显:长期使用后突然停药,可能出现焦虑、震颤、反跳性失眠等症状。

老年人慎用:老年人体代谢能力下降,长效药在体内蓄积风险高,可能增加跌倒、认知障碍的风险。

四、用药原则:避免误区,科学使用

不盲目追求 “长效”:许多人认为 “药效越久越好”,但实际上,若仅存在入睡困难,使用长效药反而可能导致次日不适。

按需、短期使用:无论是短效还是长效药,都不建议连续使用超过 4 周。长期失眠者应优先排查病因(如焦虑、抑郁、睡眠呼吸暂停等),而非单纯依赖药物。

特殊人群谨慎选择: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等,应优先选择短效、安全性高的药物(如低剂量唑吡坦),避免长效药蓄积风险。

联合非药物治疗:药物只是辅助手段,配合规律作息、改善睡眠环境、放松训练(如冥想、深呼吸)等,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睡眠。

总结

短效与长效失眠药没有绝对的 “优劣”,关键在于是否匹配失眠类型:入睡困难选短效,早醒、易醒选长效(需警惕残留效应)。用药前需经医生评估,根据失眠特点、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个性化选择,同时避免长期依赖,才能在改善睡眠的同时保障健康安全。若失眠持续超过 1 个月,或伴有明显情绪问题,应及时就医,而非自行用药。

(穆亚琦 郑州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