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多变,流感又进入了高发期。很多人在面对流感时,会将希望寄托在抗病毒药物上,其中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备受关注。这两种药物究竟有何区别?在流感来袭时,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选择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流感:了解敌人是关键
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与普通感冒有本质区别。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传播性强,是引发季节性流感的主要 “元凶”。每年冬春季节,流感病毒便开始活跃,一旦感染,患者会突然高热,体温飙升至 39℃甚至更高,同时伴随着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部分患者还可能引发肺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威胁生命健康。
奥司他韦:老牌抗流感 “战将”
奥司他韦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代表,在抗流感领域已 “征战” 多年,是很多人熟悉的 “老面孔”。其作用机制如同在病毒传播的道路上设置重重关卡,当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内大量复制后,需要借助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从被感染细胞中释放,去感染更多健康细胞。而奥司他韦的活性代谢产物能与神经氨酸酶紧密结合,让病毒被困在感染细胞内,无法向外扩散,从而遏制病毒在体内的传播 “步伐”,减轻病情。
在适用人群方面,奥司他韦较为广泛,被批准用于成人和 2 周龄以上婴幼儿甲型、乙型流感的治疗,也可用于 1 岁及以上人群流感的预防。用法用量上,治疗时,成人及 13 岁以上青少年每次口服 75mg ,每日 2 次,需连续服用 5 天;儿童则按照体重划分剂量。用于预防时,需在暴露后尽早服用,连续用至末次暴露后 7 - 10 天 。不过,奥司他韦也有一些局限性,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等,大多在用药初期出现,1 - 2 天内可自行缓解。此外,它需按时、连续服用 5 天,对于一些难以坚持规律服药的患者来说,可能不太方便。
玛巴洛沙韦:新型抗流感 “利刃”
玛巴洛沙韦作为新一代抗流感药物,自上市以来便备受瞩目。它属于帽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抑制剂,作用机制更为 “前沿”。在流感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后,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玛巴洛沙韦能够在病毒复制的早期,精准抑制病毒 mRNA 合成的启动环节,相当于在病毒 “增殖工厂” 刚开工时,就切断其 “动力源”,从根源上阻止病毒大量繁殖,有效缩短病程。
在我国,玛巴洛沙韦被批准用于成人和 5 岁及以上儿童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用药优势明显,只需在症状出现 48 小时内单次服药即可,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研究显示,在治疗乙型流感时,玛巴洛沙韦能使病毒排毒停止时间比奥司他韦显著减少 48 小时,病毒载量降低速度也更快。但玛巴洛沙韦也并非十全十美,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等,虽然总体耐受性较好,但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同时,它不能与乳制品、钙强化饮料等含高价阳离子的物质同服,否则会影响药物吸收。
如何抉择:看情况选药
面对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到底该如何选择?首先,年龄是重要参考因素。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2 周龄 - 5 岁这个阶段,奥司他韦临床使用经验丰富,安全性数据更充分,是优先选择;5 - 12 岁儿童,若无特殊情况,奥司他韦仍是常用药,对于 5 - <12 岁且无慢性疾病的儿童,在充分评估后也可考虑玛巴洛沙韦;12 岁以上人群,两种药物均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其次,从用药便捷性和病情角度来看。如果患者难以保证按时连续服药,玛巴洛沙韦单次给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若患者感染乙型流感,且希望更快降低病毒载量、缩短排毒时间,玛巴洛沙韦可能更合适;而对于病情复杂,存在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或特殊生理状态(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奥司他韦在安全性方面相对更有保障,具体还需医生综合判断。
需要强调的是,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都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不可自行盲目用药或随意增减剂量。同时,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药物只是在感染后的治疗措施,不能替代疫苗预防。日常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才是抵御流感的根本之道 。只有正确认识流感和相关药物,我们才能在流感季来临时,科学应对,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穆亚琦 郑州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