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人经历心胸手术后,康复之路往往充满挑战。作为家属,你的陪伴与科学照护,对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护理中,不少家庭因缺乏专业知识,要么过度保护让患者 “静养不动”,要么盲目鼓励 “多练快好”,反而影响康复效果。今天就来聊聊,家属该如何科学协助患者进行心肺康复锻炼,避开那些常见的认知误区。
一、先明确:心肺康复锻炼,为什么对术后患者这么重要?
心胸手术(如心脏搭桥、瓣膜置换、肺叶切除等)会暂时削弱心肺功能,患者常出现气短、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问题。此时,科学的康复锻炼能起到三大关键作用:
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效率;
提高肺部通气量,减少肺部感染风险;
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帮助患者重建活动信心。
临床数据显示,术后早期规范进行康复锻炼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缩短 3-5 天,术后 6 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比不锻炼者高出 40%。但要注意,锻炼必须循序渐进,家属的角色不是 “指挥官”,而是 “安全员 + 辅助员”。
二、家属照护第一步:做好这 3 件事,为锻炼打基础
在患者开始正式锻炼前,家属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康复过程安全有序:
1. 备好 “康复监测三件套”
电子血压计:每天锻炼前后测量血压,记录变化;
指脉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低于 90% 时需暂停锻炼并咨询医生;
秒表:计算活动时长,避免过度劳累。
2. 打造安全的锻炼环境
清除房间内的障碍物(如电线、散落的拖鞋),避免患者摔倒;
准备稳固的扶手或椅子,方便患者随时支撑或休息;
保持室内通风,温度控制在 22-25℃,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心肺。
3. 学会 “观察信号”,读懂患者的身体反馈
锻炼中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停止并休息:
明显胸痛、心慌、头晕;
呼吸急促到无法说话(正常应能短句交流);
面色苍白、出冷汗或下肢水肿加重。
三、分阶段协助锻炼:从 “躺” 到 “走”,步步有讲究
不同术后阶段,患者的体能状态差异很大,家属需根据医生评估,调整锻炼强度:
术后 1-2 周(卧床期):以 “被动活动 + 呼吸训练” 为主
此时患者伤口未愈,需避免剧烈活动,重点是预防肺部感染和肌肉萎缩:
呼吸训练:家属可协助患者做 “腹式呼吸”—— 用手轻压患者腹部,引导其用鼻深吸气(腹部鼓起),再用嘴缓慢呼气(持续 5-6 秒),每天 3 次,每次 5 分钟。
肢体活动:帮患者活动四肢(如脚踝屈伸、手臂绕环),每个动作重复 5-10 次,每天 2 次,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术后 2-4 周(床边期):从 “坐” 到 “站”,逐步过渡
患者可在床边坐起后,尝试站立和短距离行走:
坐起训练:先将床头摇起 30°,让患者适应 1-2 分钟,再逐渐增至 60°、90°,每次坐 5-10 分钟,每天 3 次。
站立与行走:首次站立时,家属需从两侧搀扶,让患者双脚踩地,维持 10-20 秒,无不适再尝试迈步。初始每次走 5-10 米,每天 2 次,之后每周增加 5-10 米。
术后 1-3 个月(恢复期):稳步提升活动量
患者可在室内外散步、做轻度家务(如整理桌面),但需避免负重(如提重物)、屏气(如用力排便)等动作。家属可陪患者制定 “锻炼表”,例如:
每周 3-5 次,每次 20-30 分钟的快走(速度以患者不喘为标准);
穿插做 “扩胸运动”(缓慢抬臂、扩胸后放下),每组 10 次,每天 2 组。
四、最容易踩的 5 个误区,家属一定要避开
在临床护理中,很多家属因 “好心办错事”,反而延缓患者康复,以下误区需特别注意:
误区 1:“术后要绝对静养,一动就会伤伤口”
纠正:长期卧床会导致心肺功能退化、血栓风险增加。只要医生允许(通常术后第 2-3 天即可开始轻微活动),就应逐步让患者动起来。例如心脏术后患者,早期的肢体活动反而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伤口愈合。
误区 2:“锻炼越用力越好,能快点恢复”
纠正:心肺康复的核心是 “适度”,而非 “强度”。曾有家属强迫术后 1 周的患者爬楼梯 “练体力”,导致患者心率骤升、呼吸困难,差点引发危险。记住:以患者 “不感到疲劳” 为原则,累了就停下。
误区 3:“呼吸训练不重要,不如多走路”
纠正:心胸术后患者常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容易引发肺不张或肺炎。呼吸训练能增强肺功能,为后续活动打基础,必须每天坚持。家属可示范动作,陪患者一起做,增加其配合度。
误区 4:“只要没不舒服,就不用监测身体指标”
纠正:部分患者对 “疲劳”“心慌” 不敏感,尤其是老年患者。锻炼前后测血压、血氧,能及时发现异常。例如血压较平时升高 20mmHg 以上,或心率超过 100 次 / 分钟,就需减少活动量。
误区 5:“康复只靠锻炼,吃什么无所谓”
纠正:营养是康复的 “燃料”。家属需为患者准备高蛋白(如鸡蛋、鱼肉)、低盐(每天少于 5 克)、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饱(饭后 1 小时再锻炼),同时保证每天 1500-2000 毫升饮水(心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调整)。
五、家属心态指南:耐心比 “效果” 更重要
康复是一场持久战,患者可能出现 “今天状态好,明天又乏力” 的反复,此时家属的心态很关键:
不要拿 “别人恢复得快” 对比,每个人的体质和手术情况不同,进度有差异很正常;
多鼓励患者记录小进步(如 “今天多走了 5 米”),增强其信心;
若发现患者抵触锻炼,可轻声询问原因(如伤口痛、怕累),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最后要提醒的是,所有锻炼计划都需经主治医生或康复师评估后执行,家属切勿擅自增加强度。你的细心陪伴与科学照护,会成为患者康复路上最有力的支持。
(关春莹 鹤壁市人民医院总院 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