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这些细节影响效果

2025-08-23 19: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雾化吸入治疗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将药物转化为雾状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然而,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还与诸多细节密切相关。本文将详细探讨影响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的关键细节。

一、患者因素

(一)认知与配合能力

    患者对雾化吸入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其配合度。若患者对治疗过程不熟悉,可能会因紧张、焦虑而无法正确操作,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应在治疗前向患者详细解释雾化吸入的作用机制、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消除紧张情绪。

(二)治疗前后的准备与处理

    治疗前,患者需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用力咳出痰液、清洁鼻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痰液阻塞影响药物沉积。同时,避免在吸入前涂抹油性面霜,以免药物在皮肤表面沉积。治疗后,患者应及时用清水漱口,尤其是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如布地奈德)时,以减少口腔真菌感染风险。此外,雾化后痰液可能变稀,需及时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使用吸痰器。

(三)体位与呼吸形式

    体位对药物在肺部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传统坐位或半卧位虽能使药物进入两侧肺部,但难以到达病变部位。采用端坐前倾位可增加潮气量与呼吸深度,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提高治疗效果。侧卧位则符合气体上行原理,可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左侧卧或右侧卧位,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呼吸形式同样关键。慢而深的呼吸利于气溶胶微粒在下呼吸道和肺泡沉积,而呼吸频率快、吸气容积小的患者,易使气溶胶沉积于鼻咽部,降低肺内沉积量。因此,患者应在雾化前缓慢呼气,雾化时用口缓慢深吸气并屏气3 - 5秒,最后用鼻缓慢呼气。

二、设备因素

(一)雾化器的选择

    雾化器的性能直接影响药物的雾化效果。理想的雾化器应能产生粒径为1 - 5微米的气溶胶,且氧气流量控制在6 - 8升/分钟。使用过程中,需保证雾化罐垂直,避免倾斜或摇晃,以防药液起泡,减少药量。

(二)药物配比与连接装置

    药物配比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避免过量或不足。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联合雾化时,应先扩张气道,再使用激素,两者间隔5 - 10分钟。此外,雾化治疗连接装置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需确保装置的密封性和适配性。

三、护理与监测

(一)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充分的关心与照顾,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二)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憋气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三)设备的清洁与消毒

    雾化器应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使用后,需及时拆解雾化器,用温水冲洗,晾干备用。

四、药物因素

(一)药物的选择

    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常用的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可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具有强效的抗炎作用;祛痰药如乙酰半胱氨酸,可降低痰液黏度,促进排痰。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需求,由医生开具处方。

(二)药物的不良反应

    雾化吸入药物虽局部作用强、全身副作用小,但仍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例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口腔真菌感染;支气管扩张剂可能引起心悸。患者和家属需密切关注,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五、总结

    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认知与配合能力、治疗前后的准备与处理、体位与呼吸形式、雾化器的选择、药物配比与连接装置、心理护理、治疗过程中的监测、设备的清洁与消毒以及药物的选择与不良反应等。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和医护人员需共同关注这些细节,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雾化吸入治疗的优势,提高慢阻肺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赵景景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